如果說小時候看電影只是看個熱鬧,那么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電影的興趣也自然而然變得正式起來。18歲那年,張大磊去俄羅斯留學,進入圣彼得堡電影大學導演專業學習。畢業后,他在專業的電影劇組里做過副導演,但在別人的劇組里,他不可能拍出自己想拍的東西。他還干過婚慶,給新人拍微電影,“10分鐘短片,有完整故事、起承轉合。”《八月》中母親的飾演者,就是他曾經的一位客人。
2008年的一個周日,張大磊去好久沒見的姥姥家吃飯。80多歲的姥姥癱瘓在床,他看著母親用小勺給老人喂飯,突然感覺恍若隔世。“1994年的夏天,姥姥的母親也同樣臥床,姥姥也是這樣扶著她的背,一勺勺地將攪成糊狀的飯喂到老人嘴里……”張大磊回憶,那一刻他好像真的聽到了1994年的音樂聲和那時經常會聽到的火車鳴笛聲從遠處傳來。
后來,那個夏天更多的情景陸續出現在他的腦子里,父親、母親、他自己、他們過去生活的大院,和那年被國企改制影響著的人們。那一刻,他決定拍一部電影,為這些逝去的情景,也為情景里的人。《八月》講述的正是這段時期一個平凡家庭的故事。
艱難拍攝
父母親友曾湊錢支持拍片
2008年到2012年,張大磊在寫寫停停中創作出《八月》劇本。采用黑白影像、非職業演員,也是寫劇本時就定好的風格。他和該片攝影師呂松野都覺得,黑白更適合那個比較簡單的年代,而且能在寫實的同時,增加一些夢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