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的堅持:讓李雪蓮獲得理解比獲得同情更重要
在《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里,不少人對女主角李雪蓮的行為難以接受,有人干脆喊她“作女”,理由是為了一套房假離婚的目的不純,后面種種討說法連累眾多鄉親父老不得安生。正在跑路演的范冰冰接受采訪時坦言,看電影的觀眾是什么心態,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但她相信,當了媽媽的女性觀眾,對這種 “作”的理解度更高,因為李雪蓮在結局小酒館的戲份里,已經向當初被她“拉”下馬的趙縣長解釋了終極目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這場后加的結局大戲是范冰冰的主意,她說劇本里呈現的李雪蓮,“比現在討厭好多倍,對李雪蓮的同情幾乎為零。小說寫的是為了房子,因為寫的時候還沒開放二胎政策,我在演的時候一直思考,如果是女性觀眾看了會不會哪里有不滿足。如果為了孩子,她這樣做,就是人性,對我而言這是演李雪蓮特別大的依據,應該有這樣的反轉。”范冰冰強調,讓李雪蓮獲得理解比獲得同情更重要,因為她生活中也遭遇過這樣的時候,“用盡全力去做,也未必獲得認可,畢竟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理解”。
按馮小剛的說法,范冰冰要求加的這場戲未獲通過。本月初他和李安在清華大學對談時,曾說范冰冰希望加一場戲,被他以“李雪蓮是介紹人,不是主角”的說法說服了。上映后,人們還是看到了這場小酒館戲份。范冰冰透露,這場戲有過三進三出的經歷,編劇劉震云可能是被她“煩透了”,才寫了這場戲,電影第一剪時馮小剛沒有保留,“第二次(剪輯)留了,第三次(剪輯)又刪了,終極保留原因還是因為試映期間觀眾的投票吧,他們覺得反轉的這場戲說出了李雪蓮‘折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