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不夜魚:水泥管里的生死搏殺,那個被林恩割喉的伊拉克人彌留的最后一刻,伸手指向上空,眼神望向攝影機,他看到了什么?那一刻,坐在銀幕前的我縮了一下,似乎不知覺間,成了一起殺戮的同謀。甚至,是指使者。120幀,4K,3D。疊加之后產生的畫面,像是家電商場的頂配彩電試機。明媚亮麗,纖毫畢現。 卻顯得不那么真實。 或者,是一種人造真實。 看完全片,也終于理解李安為什么選擇了這種新技術。是試驗,其實,也是一種反諷。關乎真實,和你被灌輸的真實。這兩者,絕對不是一個東西。搞了這么大動靜,不過是想告訴你,眼見為虛。而主題,其實還是他一以貫之的自我尋找和自我發現。
[技術存疑]
清晰度過高需一定適應時間,個別鏡頭違背追求真實初衷
管虎導演(看片后現場受訪):技術沒什么特別的,清晰度會高一點吧,以前的畫面相對粗糙,這個太確定了。任何新技術都要有一定適應時間,3D一開始也要適應。
豆瓣@Xastle:李安想做的是重現盧米埃兄弟創造《火車進站》時給觀眾帶來的感受,也因為是“第一次”,所以舍棄了一貫理想化的鏡頭。真實感以及幾處深景深內容量過多確實造成一種“出戲”的感覺。閃回對處理男主角和各個角色的關系還是有很大好處,可卻違背了導演想營造真實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