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掉了泡沫和水分
分析:國慶檔票房為何負增長
對比近三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一年一個臺階”的高增速,今年國慶檔電影票房出現負增長引來業界不少討論。
對此,中國影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饒曙光認為:“表面上看票房有所下降,但今年的數據更加真實,因為擠出了一些泡沫和水分。針對國慶檔票房下滑的現狀,要辯證地分析,去年存在大量票補和買票房的狀況,今年通過打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遏制。”石川也贊同這一觀點,他說:“國慶檔票房變化與今年對第三方‘票房補貼’加強政策約束有關,我國觀影總人次保持穩定,甚至有所增長。”
曾有媒體統計,在2015年440億元的總票房中,大約有30億元到50億元的票房來自“票補”。前些年隨著售票電商的興起,各大電商和片方不惜“掏錢請觀眾看電影”以爭奪用戶,很多電影票以9.9元或者19.9元的超低價出售,而今年實行“票補”的影片大大縮水。
影片質量整體不佳
回顧過去兩年的國慶檔票房冠軍,2014年是喜劇片《心花怒放》,2015年也是喜劇片《夏洛特煩惱》,而今年國慶檔上映的喜劇電影只有王晶導演的《王牌逗王牌》。該片口碑不佳,在國慶檔票房前四位的影片中評分最低。對此,饒曙光認為,《王牌逗王牌》是常規類喜劇電影,沒有太多亮點,單純靠明星和傳統喜劇模式,獲得2.19億元的票房成績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