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正是這些獎項,讓這部新人導演執導、沒有明星幾乎全是非職業演員參演的文藝片,成為了能上到院線與普通觀眾見面的“幸運兒”。細觀這兩年市場對于藝術電影的反饋,可以發現如今已不再像早些年那樣所有片子只得面對“血本無歸”的慘烈,名導、明星或獎項的加持曾使多部文藝片在票房上有所作為。前年《白日焰火》票房逾億元,去年低成本的《心迷宮》票房超千萬,賈樟柯《山河故人》也達三千萬左右。不久前,文藝片《百鳥朝鳳》制片人方勵的“悲情一跪”更是引發全民大討論,在輿論的高關注度下,公映第二、第三周影片成功“逆襲”,最終收獲八千多萬票房。
然而自7月15日上映以來,市場對《路邊野餐》這部新人新作并不友好:上周五首日票房不足百萬元,周末單日票房也只略高于百萬元,截至昨日18時票房勉強達到四百萬,排片占比一直徘徊在1%左右。“幾十場路演跑下來,我發現其實觀眾的口味相差蠻大的。我小時候所有人都站在同一層次上,而現在觀眾都有自己的需求。”畢贛自覺不會有票房上的壓力,一直以來只希望拿出最純粹的狀態去構筑自己的電影世界。當被問到會否嘗試“跪求排片”時,畢贛給出了否定的回答:“我可以連軸轉參與路演,但我不同意這種做法。”
看到諸多名導的影子
“并不想當下一個某某”
洛迦諾電影節選片人馬克·佩蘭森曾在《路邊野餐》短評中寫道,畢贛“創造性地構建出一種詩意地進入家鄉凱里的途徑”。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的評審團也認為,影片的視覺呈現與詩意表達極具創意,與當下失序的生活與時代聲氣相通,意在弦外,充滿哲理。許多觀眾表示在影片中看到了諸多名導的影子,有些媒體也喜歡在畢贛的名字前加上“下一位賈樟柯、侯孝賢”這樣的前綴。
對此,畢贛坦承,他在影像上受侯孝賢的影響很大,精神上則受到了塔可夫斯基的影響,“這兩人加上周星馳是我很喜歡的少數幾個導演。侯導作品里我喜歡《南國再見,南國》,我覺得自己吸收了他的電影美學。其實臺灣有些地方跟貴州很像,有種特有的神秘潮濕氣息,所以在影像上會有一種血緣關系。”對于電影氣質很“阿彼察邦(泰國名導)”的評價,畢贛自認為在視聽處理上的差別非常大,“我和蔡明亮導演更像是同一種植物”。雖然畢贛一一分析了這些影子,但他并不想當下一個某某,“任何一個導演他都只能給你一雙鞋,路還是要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