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池變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空氣更好了,生活也更有了盼頭。”25日,家住新羅大池鎮黃潭河邊上的吳大爺對筆者說。吳大爺說的變化,得益于大池鎮近年來重拳整治生豬養殖污染的各項具體有力舉措。
組建生態執法中隊
大池是新羅區傳統的養豬大鎮,但養豬業也帶來了環境問題,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
對此,2015年11月,在新羅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大池鎮成立了生態執法中隊。“目前,共有10名隊員。鎮里在物資上給予充分保障,配備了盾牌、無人機、執法記錄儀等裝備。”隊長池金龍告訴筆者,中隊主要負責查處轄區內的污染問題,對環境違法案例進行調查、取證,依法上報區環保局實施行政處罰等。
為摸清污染情況,成立之初,鎮主要領導和中隊隊員一起,爬山溝,鉆叢林,趟河道,摸清違法點,建立臺賬,繪制出精細的河道水系分布圖、養豬場分布圖、河水質重要指標變化趨勢圖,實行掛圖作戰。
在巡查方式上,中隊參照公安110“出警”方式,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巡查,做到執法全天候全時段。同時制定執行出警快速反應機制,設置生態110環境舉報熱線,接到舉報5分鐘內出發,30分鐘內趕到現場查處。
鎮黨委書記蔡藝勇說,自中隊成立以來,該鎮查處各類環保問題580余起,關閉拆除養殖場42萬平方米,生豬存欄量由原來20余萬頭下降到如今的不足8萬頭,推動企業和養殖場提升改造120多家,改造資金達5000多萬元。生態執法中隊成為建設美麗宜居大池、改善和提升大池鎮環境的中堅力量。
組建“民間護水隊”
踐行生態環境保護的“群眾路線”,組織、發動群眾參與整治是該鎮的重要做法。如今,生態110熱線成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天眼”。
2017年5月,在鎮政府鼓勵引導下,養殖場業主們自發成立了“民間養豬合作社”,并組建“民間護水隊”,成員都是鎮里的養殖戶,現有隊員48名。
當地養豬戶老吳告訴筆者,在“生態110”機制影響下,養殖戶環保意識明顯提高。據了解,“民間護水隊”日常經費,由合作社的每家豬場按照面積每平方米繳納1塊錢提供。平日里,“民間護水隊”的養殖戶互相監督,主動參與到環境違法排污大巡查活動以及夜間河道巡查中。此外,養殖戶還“組團”外出,考察養殖廢水治理,以及學習養豬污水源頭“零排放”先進養豬模式。
“要養豬就要上環保”“豬場改造要實現達標排放、零排放”的意識,已在養殖戶群體中達成共識,“生態110”“民間護水隊”成為當地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
實施“河長制”治理模式
“河長制”綜合治理模式,是黃潭河(大池段)流域水質好轉的制度保障,不僅促進“生態110”機制不斷深化完善,更是成為大池山清水秀的另一個生態“保護機制”。
采訪中,筆者在黃潭河(大池段)流域河畔,看到河邊立有一張公示牌上,上面有所有河長的監督手機號碼。工作人員告訴筆者,鎮里的每條河流,都專門設置總河長、河道警長、各村河段長,還建立專用辦公室,專職工作人員7人,并建立村級河道巡查制度,一周一巡查、巡查有記錄、記錄有匯總、匯總有上報。村民一旦發現污染河水行為,除了撥打“生態110”外,還能與河長們直接取得聯系,舉報違法行為。
為了進一步加強日常環保巡查,保證水質改善,大池鎮還設立了河道專管員,平均每日清理河道垃圾約1.3噸。大池鎮還針對主要污染源,以生豬養殖業治理、鼓勵群眾主動拆除養殖場和加強企業污染治理等方式,從源頭上減少污染,并針對現有產生的污染,規劃建設大池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約1402.03萬元,保證河道治理成效不反彈。
據悉,今年以來,該鎮共拆除關閉養豬場12.3萬平方米,有效減欄3.6萬余頭。在全市率先創造性提出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投入近400萬元資金,修復整治391畝已拆除豬場土地。此外,鎮里還出臺政策,鼓勵養殖戶轉產轉崗,發展綠色無污染的種養業,以此形成長效機制,守護綠水青山。
目前,黃潭河(大池段)水質成功脫了“劣五類”帽子,穩定在三類水平。(通訊員溫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