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一撥撥游客頻頻造訪武平縣城廂鎮云礤村,他們流連于青瓦白墻、小橋流水和“森林人家”間,盡情享用著這里的好生態、好環境。這個有著“云中村寨”美譽的村莊,處處洋溢著好生態帶來的幸福感。
然而,十幾年前,云礤村村民紛紛搬離這個偏僻閉塞的山村,使這里呈現出日趨凋零的模樣。當人們一度以為這個山村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時,中國改革發展的春風吹來,讓云礤村有了今日的華麗轉身。
這就是被譽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又一場偉大革命”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1年12月30日,山區縣武平敢為人先,在捷文村實行分林到戶,讓村民擁有林地經營權,頒發全國第一本林權證。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專程調研武平林改并給予充分肯定,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拉開序幕。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武平林改做法和經驗迅速從武平推廣至全省、全國,武平成為“全國林改第一縣”。此后,武平持續探索創新,在全國首創林權直接抵押貸款、商品林贖買機制、探索“借林”扶貧的武平模式等一系列綜合配套改革,釋放出強大的生產力,讓荒山育成“綠山”、讓農民捧上“金山”、讓發展有了“靠山”,為全國林改起到了探路子、樹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
一聲驚雷響,喚來滿山綠。
2002-2017年,武平共完成植樹造林71.5萬畝,超過林改前25年造林面積的總和;森林覆蓋率提高2.9個百分點、達79.7%,林木蓄積量2179萬立方米……一組組數據映射出15年林改探索的成效——武平的生態環境質量因森林覆蓋率高、生物多樣性好、生態系統穩定而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國66個“中國生態旅游大縣”之一,并先后榮獲“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封山育林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武平縣“八山一水一分田”,希望在山,出路在山。
全國第一本林權證擁有者、捷文村69歲的村民李桂林,沒事就到自家的林子里轉轉,因為這林子里藏著他的“綠色小銀行”。在李桂林皺紋間的笑容里,洋溢著林改春風后的幸福:種植花卉、藥材,養殖蜜蜂、雞鴨,不浪費一點空間,依靠林下經濟,他家過上了幸福生活。
穿梭在下壩鄉林下仿野生靈芝種植示范基地里,基地創建者邱福平會被林下的盎然生機所振奮:“小傘”似的菌蓋破土而出,一簇簇地散發著迷人的氣息。該示范基地規劃面積500畝,充分利用當地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林下仿野生套種靈芝、沙仁等名貴中藥材,并采用“公司+林場+菌農”的生產模式和“公司+基地+出口”的銷售模式,示范帶動,促進周邊林農大力發展林菌種植業,推動林農增收致富,實現“不砍樹也致富,保生態也得益”。
李桂林和邱福平的經歷僅僅是武平縣林改工作的一個側影。
“近年來,武平著力推動林業產業從單一的林木生產加工向木材深加工、林化產品深加工、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綜合發展轉變。”武平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昨日表示,武平林產工業不斷壯大,林下經濟方興未艾,林農收益明顯增加——培育出新洲林化等一批重點龍頭企業,全縣現有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林產品龍頭企業2家,省級品牌7個;
新型林業經濟實體組織發展迅速,累計獲得省林業廳授牌“森林人家”48家,培育形成新型林業經濟合作組織92家。武平金線蓮、武平富貴籽、武平綠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稱號。
2016年武平實現林業總產值54.7億元,比“十一五”末的18.4億元增長近2倍,平均每年增長33%。當年,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達3560元,比2001年增加8.1倍。“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發展模式已見成效,廣大林農的思想觀念也逐漸由“靠山吃山”向“靠山護山”、“靠山養山”、“靠山富山”轉變。
借力林改春風,地處閩粵贛邊的欠發達縣正在實現“綠色崛起”。2016年,武平首次躋身“福建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2017年,成功創建福建省首個縣域省級高新區,走出了一條山區貧困縣依托科技創新實現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發展之路。此外,武平先后榮獲“全國文明縣城”“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榮譽,今年,正向全國文明城市這個頂級榮譽沖刺。
探索改革、突圍突破,武平林改釋放出強大的生產力,“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全景武平”得以充分彰顯:梁野山上生態引領,梁野山下產城融合,武平城里商貿開花,武平城外農耕文化,山上山下風景如畫,城里城外宜居宜業。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績。
站上新起點,從昔日的“砍樹人”到如今的“看樹人”,從最初的“探路者”到如今的“拓路者”,武平走得從容而堅定。如今,武平再一次以她的精彩,全面深化林業生態、經營、金融、流轉等體制改革,全力打造林改“武平經驗”升級版,為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續寫輝煌。(記者 王仰華 石芳 通訊員 鐘茂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