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黍飄香,田地鋪“金”。
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帶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市農科所專家來到新羅區雁石鎮廈中村,對優質水稻新品種“福香占”綠色栽培技術集成示范片開展再生稻再生季的產量驗收工作。
謝華安是我國著名的遺傳育種學家,此次他特地邀請著名水稻專家和生物炭專家陳溫福一同前來示范基地,不僅看水稻產量,還看土壤改良狀況。現場,兩位院士領銜的專家組仔細觀測稻田土壤、水稻長勢、稻谷質量后,認為該示范片土質良好,群體整齊,水稻長勢均衡,田間無明顯病蟲害,熟期轉色好。隨后,專家組隨機抽取了3塊稻田進行機割驗收。
“經測產,稻田平均畝產干谷412.9公斤,豐收!”專家組宣布,現場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前來觀看測產的村民們沒想到,這片曾經土壤出現板結的“瘦”土地,在院士傾情幫助下,不僅恢復了肥力,還長出了比過去更加優質的水稻。
原來,前些年廈中村群眾在農業種植中因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影響了土地的持續生產能力。廈中村的情況,在雁石鎮其他村也普遍存在,雁石片區農田水土流失、農業面源污染現象日益凸顯,影響了雁石溪流域的水質和生態環境。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2021年,我市將雁石農地生態提升與農田整治工程列為龍巖市九龍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的26個子項目之一,對雁石鎮9個村摸排出來的合計3200畝“瘦地”進行改造和土壤改良,同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流域生態環境,引導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提升農田地力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程。目標確定后,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呢?新羅區充分發揮“院士之鄉”的資源優勢,以鄉情為紐帶,聘請謝華安院士作為雁石農地生態提升與農田整治工程的技術顧問,對項目實施進行全方位技術指導,著力將項目區建設成為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
兩年多來,謝華安院士不辭辛勞,先后16次深入雁石項目實施區域,指導當地通過工程、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綜合措施治理土壤,推進地力培肥,提高耕地質量,推動農田“生態化”,探索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高效保護修復模式。
目前,雁石鎮順利完成了32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并修復濕地生態面積36畝,正在加快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土地平整工作。檢測數據顯示,雁石鎮項目區改良土壤的酸性或弱酸性土壤pH值、土壤有機質含量均得到提升,土壤中重金屬有效態含量明顯降低。
在廈中村,有400畝改良后的農地,種上了謝華安院士培育的優質稻“福香占”,成為該品種綠色栽培技術集成示范片基地。廈中村黨支部、合作社與新羅區供銷社三方聯合共建“廈中供銷農場”,對示范片開展糧食生產全托管服務試點,進行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種植,提高生產效益。
去年,該示范片的“福香占”早稻頭季稻和再生稻合計畝產945.8公斤,中稻畝產560公斤;今年再獲豐收,早稻頭季稻和再生稻合計畝產946.47公斤。“福香占”有著抗稻瘟病、產量高、施肥少、耐儲存等特性,畝產量、畝成本與其他稻種相當,但米質好、價格優,每畝實現增加農民收入1500-2000元,廈中村的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
受益的不僅廈中村。雁石其他8個村的農地提升與農田整治效果均已顯現,如九斗、梅頭、社尾等村的農田過去都只種植水稻,改良過程中采取“煙稻輪種”新模式,減輕了連作障礙,改善了土壤生態環境,今年煙葉畝產量約175公斤、水稻畝產量約500公斤,實現增產增收。
“在謝華安院士助力下,我市的山水工程項目有效提升了區域農田質量,促進了新技術、新品種等先進要素的集聚,對于鞏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九龍江流域現代農業與生態協調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市山水辦相關負責人說。(融媒體記者 林阿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