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夢想。近年來,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及儲能電池的興起,連城縣依托本身豐富的錳礦資源,追夢新能源,將目光瞄向鋰電池市場,“無中生有”打造鋰電池產業集聚區。通過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方式,騰籠換鳥、筑巢引鳳,連城縣先后引進鋰電池正極材料、鋰離子電解液、鋰電池軟包裝等項目,總投資達30億元,集鋰電池上、中、下游產業于一體的產業鏈已初步形成。
“無中生有”轉型升級謀發展
5日,在連城縣廟前工業集中區,興龍新能材料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電池級硫酸錳生產線生產紅火。據公司負責人林先生介紹,該項目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電池級硫酸錳項目,去年4月投產以來,產能逐步釋放,產品品質優秀,供不應求。
連城礦產資源豐富,其中廟前是福建省重要的錳生產基地。但過去,連城抱著金娃娃受窮,包括錳礦資源在內的礦冶產業,大多以采挖原礦、粗加工為主,資源利用率不高。2016年以來,該縣主動適應新常態、把握新機遇,按照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思路,著力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推進礦冶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們有技術,連城有豐富的錳資源,投資連城價值連城。”林先生表示,錳酸鋰是新能源鋰電池重要的正極材料,高純硫酸錳是生產錳酸鋰重要原料,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多方考察投資選址的他,與正在尋求錳精深加工項目的連城縣一拍即合,投資1.5億元在廟前建設年產3萬噸電池級硫酸錳生產線項目。2017年4月,電池級硫酸錳項目的竣工落成,不但標志著連城錳資源精深加工的突破,更是連城無中生有,打造鋰電池產業集聚區的第一步。
據了解,連城在廟前規劃建設“錳+稀土產業園”,以連城錳礦和興龍新能材料年產3萬噸電池級硫酸錳生產線項目為龍頭,在政策、資金、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著力引進實施錳資源精深加工項目、錳產業鏈項目,推動重點企業、項目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全力在安全、環保新能源電池正極的錳應用上取得突破,在廟前打造鋰電池正極材料基地。
項目紛至“騰籠換鳥”助落地
日前,位于連城工業園區的福建國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冠新能源公司”)鋰電池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加緊生產圓柱形鋰電池。
該公司于去年12月落地園區,今年3月正式投產,目前日生產鋰電池達6萬只,單月產值700萬元,產品主要銷往珠三角等地,廣泛應用于手機、平板電腦、充電寶等設備。
“連城縣政府在服務地方企業方面做得很好,營商環境很溫馨,這是吸引我投資的主要原因。”公司CEO余先生告訴記者。
據了解,國冠新能源公司是連城招商引資引進的產業鏈上游配套項目,也是其著力打造鋰電池產業重要集聚區的重要成效。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了3個月時間,創造了連城速度。今年4月,國冠新能源公司再次在連城投資建設福建連城新能源鋰電池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5.5億元,配套錳酸鋰生產項目、新能源鋰電池生產項目、新能源方型鋰電池生產項目、新能源軟包鋰電池生產項目、年產1萬噸鋰離子電解液生產項目新能源鋰電池鋼殼及蓋帽生產項目等6個項目。
如何讓這些項目在連城盡快落地開花?連城的辦法是“騰籠換鳥”,采取協議租賃、轉讓嫁接、以商引商等方式,盤活、清理園區“僵尸企業”,有效解決了鋰電池產業園項目及5個產業鏈配套項目用地、廠房建設等難題,助推企業提速發展。
“以商招商”構建全產業鏈
5月30日,總投資12億元的福建菲爾姆科技有限公司鋁塑膜項目在連城工業園區開工奠基。這是連城首個落地投資超10億元、軍工技術轉民用的軍民融合項目,也是連城布局鋰電池產業鏈的關鍵一環。據了解,福建菲爾姆科技有限公司是連城通過該縣新材料產業龍頭企業福建賽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以商招商”成功引進的一家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從事鋰電池軟包鋁塑復合膜及超高水、氣阻隔膜研發和生產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
“項目分三期實施,達產后將形成年產5000萬平方米鋁塑膜生產能力,年產值可達14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鋰電池軟包鋁塑膜研發生產基地。”福建菲爾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錫友告訴記者,公司運用航天軍工技術,經過數年技術攻關,成功研發出趕超美日韓等國際領先技術的112型、152型鋰電池軟包鋁塑復合膜,目前已進入產業化量產制備階段。這將進一步彌補國內鋰電池軟包鋁塑復合膜嚴重依賴進口的短板。
近年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市場的快速發展,鋰電池產業前景廣闊。“我縣積極布局鋰電池全產業鏈布局,形成鋰電池產業集聚區,著力打造重要的鋰電池材料工業基地。”連城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黃養生介紹,目前,連城已先后引進落戶、開工建設、竣工投產鋰電池正極材料、鋰離子電解液、鋰電池軟包裝等項目,總投資達30億元,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鋰電池上、中、下游產業鏈。(記者 傅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