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連城縣朋口鎮朋興陽光新村,項佛妹在忙著真空包裝她特制的熟食“藥膳鴨”,“春節前至今,已外銷600多只。沒想到元宵節過后還得忙,都是第二、第三次的回頭客。我得趕時間通過郵政速遞給北京、上海、南京和福州、廈門、龍巖等地的客戶發貨。”
筆者與項佛妹聊起她的藥膳鴨,禁不住為她“創新農業+現代食品+電商”的經營思路點贊。項佛妹說,不久前我在《閩西日報》上看到刊登的2017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所說的“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讓我們對未來發展倍感信心。
今年34歲的項佛妹,娘家在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老家朋口鎮文地村,2004年同桂花村青年饒鑫程結婚,2007年夫婦倆在冠豸山火車站旁從事飲食業至今。
當問起怎么會創新特制熟食“藥膳鴨”時,項佛妹說,我倆都出生在農村,饒鑫程的爺爺在桂花村種田兼養白番鴨;鑫程的父親年輕時是當地四村八鄰有名的家宴廚師,1992年在朋口鎮開美食小炒店。饒鑫程從小耳濡目染父親的廚藝,1997年初中畢業,先后隨大廚跟班學徒7年,后在廈門某大酒店任廚師。2007年鑫程辭去廈門廚師工作,返回家鄉在朋口冠豸山火車站旁開了家酒樓。小饒在經營傳統餐飲的同時,認真琢磨客家美食。他發現家鄉村民用山泉水與稻谷飼喂的白番鴨不好賣,就想如果將白番鴨精心制作成“藥膳鴨”,應該會有銷路。他訂購白番鴨,按祖傳秘方,用枸杞、黨參、紅棗等18種中草藥煲4小時烹制成“藥膳鴨”,許多客人品嘗后都說“好吃”。2016年夏天,上海客人張先生等人吃了連連叫好,還買了幾只打包帶走。也許是藥膳鴨具有肉質細嫩、味道濃郁、肥而不膩等特點,還有滋陰補腎、祛濕健脾、平肝護肝等功效,北京徐先生、上海張女士等游客回家后多次來電要求郵寄“藥膳鴨”。
項佛妹萌發了擴大銷售的想法,她同永定的周連英女士一拍即合,2016年國慶期間開始對外試銷,開通移動互聯網郵政速遞外銷業務渠道,外銷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元宵節過后,饒鑫程、項佛妹、周蓮英他們原本以為可以稍微休息一陣子,可各地訂購藥膳鴨的電話、短信、微信不斷,節后的他們又開始忙著烹制、包裝、發貨,按項佛妹的話是在“創新農業+現代食品+電商”的經營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小步。(通訊員 鄒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