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共黨史學會會長、福建省委黨校教授 蔣伯英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從江西瑞金、福建長汀等地出發,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此后不久,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也分別從川陜、湘鄂西根據地出發,開始長征。
舉世矚目的長征,有其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國際背景
1932年10月,寧都會議撤銷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權,全面排斥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此后,中央蘇區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全面執行王明“左”傾錯誤指導。
從1933年9月下旬開始,蔣介石坐鎮南昌,調集100萬大軍向中央蘇區、川陜、湘鄂西等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提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方針和堡壘政策,從蘇區各個方向步步為營向蘇區推進,形勢十分嚴峻。
“左”傾中央摒棄了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和過去歷次反“圍剿”勝利的經驗,實行所謂“御敵于國門之外”和以堡壘對堡壘的“短促突擊”的消極防御政策,以8萬多紅軍的兵力同50萬國民黨軍作正面的全線抗擊,致使形勢急劇惡化。
與此同時,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由于蔣介石實現不抵抗主義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內戰政策,遭到全國人民抗議,反蔣抗日運動迅速發展。中共中央迅速發表抗日救國的方針政策,號召全國人民一致抗日,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口號,獲得全國民眾的擁護。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
1934年4月,廣昌失守后,國民黨軍趁勝占領福建建寧,中央蘇區東線僅存長汀、寧化等縣。
這時,長汀、連城邊界的松毛嶺一線成為兩軍的必爭之地。由于中央已經開始實施長征之前的各項準備,松毛嶺阻擊戰成為保障長征準備的關鍵之戰。這一戰役自1934年8月初至9月底,包括溫坊戰斗和松毛嶺阻擊戰兩場戰斗。溫坊戰斗由中革軍委主席朱德親自指揮,紅一軍團、紅二十四師等4個師約34000人在林彪、聶榮臻的直接指揮下,擊敗敵軍4個師,致敵傷亡并俘獲敵軍4400余人,敵旅長臨陣退卻,被軍法審判槍斃。溫坊戰斗是第五次反“圍剿”中唯一取得勝利的戰斗,這場戰斗在遵義會議上受到肯定。
從9月24日打響的松毛嶺阻擊戰,由在瑞金的朱德任總指揮,羅炳輝、蔡樹藩擔任前線指揮,參戰部隊為紅九軍團第三師、紅二十四師和地方武裝部隊近2萬人。在戰斗中,敵人以飛機、大炮為掩護,輪番進攻,戰斗極為慘烈,紅軍指戰員以有敵無我之決心,堅守陣地,屹立不動。直至9月28日前后,為減少傷亡,保護干部,部隊從前線撤向鐘屋村,后轉河田一帶。此役紅軍傷亡數千人。
10月7日,根據中革軍委的計劃,朱德分別給紅一、三、九、八軍團發出集結令,命令紅九軍團在嚴守秘密的情況下于夜間行動,紅二十四師掩護,于10月9日到達古城,10月10日到瑞金集結出發長征。
至此,閩西蘇區人民告別了生死相依5年的工農紅軍。此后,閩西人民在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領導下,開始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
閩西人民對為長征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閩西人民在紅軍長征前后的一年多時間里,積極參軍參戰,籌糧籌錢籌物,支援前線,補充紅軍給養,為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和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加緊軍需物資供應,籌集糧食和軍費,保障紅軍給養
由于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長期的經濟封鎖和連續的軍事進攻,廣昌戰役后,蘇區各類物資消耗殆盡,紅軍供給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反“圍剿”戰爭及準備進行的戰略大轉移的糧食供給,閩西人民以空前的熱情,熱烈響應黨中央和中央政府“收集糧食,保障紅軍給養”的號召,積極籌集糧食物質。閩西蘇區人民節衣縮食,踴躍募捐錢物,為紅軍長征籌集了所需的大量軍費和糧食。
2.閩西子弟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的中流砥柱
閩西是紅軍的故鄉,這里有近10萬工農子弟加入紅軍和赤衛隊。據《紅軍報》第54期統計,自1933年8月至1934年7月,中央蘇區擴紅總人數112105人。中央紅軍長征以前,“中央蘇區紅軍家屬人口占總人口一半,上杭等區鄉甚至占三分之二”。
1934年10月閩西籍紅軍參加長征的總人數,大約2.6萬人左右。而此時閩西的總人口是105.7萬人,27.39萬戶。參加了長征的閩西籍紅軍,約占當時閩西總人口的2.5%。他們大部分擔負著前鋒或后衛、政工或后勤、偵察或救護等特殊而繁重的任務。長征勝利抵達陜北時,閩西籍紅軍總人數只剩下2000余人,絕大部分閩西子弟兵犧牲在長征途中。閩西子弟兵為長征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成為紅軍長征的中流砥柱。特別是血戰湘江一役,主要由閩西子弟兵組成的紅三十四師近6000人的隊伍,為掩護主力紅軍順利渡過湘江,最后只剩下140余人。在湘江戰役中,上萬的閩西兒女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保證了主力紅軍的生存和長征的繼續,在紅軍長征史和中國人民革命史上寫下了輝煌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