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都得面對現實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情況?首先,國際上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但主要大國并沒有與時俱進,調整心態,加強合作。進入新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崛起和西方世界總體實力的衰退使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一方面,西方國家主導國際事務的意愿和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沒有能夠順應大勢,讓新興大國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反而采取了消極抵制的做法,在諸多世界事務上仍然拒絕考慮新興大國的利益和改革的呼聲。這種態度和做法導致發展中國家在包括安全問題在內的全球性和地區性問題上的合作意愿低迷。
其次,美國仍然堅持依靠以排他性的軍事同盟體系為主的國際合作機制來維護國際安全秩序,這種做法使得其他更具有包容性的國際安全機制難以發揮作用,也增加了新興大國對美國及其盟國的戒心和敵意。在此背景下,零和安全思維影響擴大,不少人認為,國際社會仍然是個叢林世界,崛起大國和守成大國無法和平共處,必然要走向戰爭,世界仍然籠罩在安全困境之中。
第三,崛起大國在崛起過程中身份和利益的雙重性和矛盾性使得中國在承擔國際責任義務的多寡之間尋找平衡。中國過去受限于自己的綜合國力,在一定程度上以負擔較輕的方式在現有國際秩序內拓展自己的利益。但是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國家實力的增強,這種做法面臨改變,中國不可避免地要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義務,甚至可能要像美國那樣通過維護秩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傳統身份和利益的強大影響下,中國該如何維護現有國際安全秩序?
未來國際安全發展趨勢堪憂,要想扭轉上述趨勢,有關國家需要考慮做以下幾方面努力。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需要面對現實,那就是其整體實力下降、新興大國崛起的現實。在國際安全問題上,加強與新興大國溝通和協商,更多地考慮它們的利益和關切,更有誠意地與之分享主導權,調動它們合作的積極性,更有效地維護國際秩序和應對各類全球性的挑戰。
美國應逐漸調整傳統上依賴排他性質的軍事同盟體系來維護安全秩序的做法,逐漸增加對非排他性質的區域和全球性安全機制的支持,最終實現以非排他性質的安全機制為主、與新興大國共同維護國際安全的格局。
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在權衡現在和未來利益需求時,也有必要更多地從未來身份角度思考自身的利益,并以此作為維護國家和國際安全的著眼點。
應該做并不等于會做,從目前的情況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有關國家做到上述幾點的可能性不大。從這個角度看,未來國際安全發展趨勢堪憂。(作者賈慶國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