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必輸”“中必贏”,都太簡單化
最近,網絡中一直流傳著與中國的國際問題有聯系的,所謂“中必輸”和“中必贏”說法。一個是一切和中國有關的國際事務,最后結果一定是中國吃虧倒霉;另一個恰好相反,一切和中國有關的問題最終是中國成功。這在網絡中其實是一種具有嘲諷性的概括,對象是那些對世界發展變化非常簡單的看法。
就我的觀察,“中必輸”出現較早,調侃的是一些年來網絡上流行的關于各種國際事務都解釋為“中國失策”、“中國吃虧”和“中國危險”的說法。如一年多前TPP議題出現后,一些人提出中國面臨貿易的巨大危險。一旦TPP成立,中國將難以在世界上立足;現在特朗普當選后,美國對TPP的立場有變,而一些人又認為這更是中國吃虧。不管世界形勢如何變化,一些人的闡釋都是固定不變的。而最近開始流行的“中必贏”則是在“中必輸”的基礎上,從反向衍生出來的。其實,看起來網民也是在反諷的基礎上使用這個概念,含有某種并不認同的意味。
這兩個概念在網絡中的流行,其實反映了網民對于國際事務的強烈興趣,以及對這些事務的復雜性進行更深入認知的期望。因為這兩個概念往往是對世界事務進行極為簡化的解釋,而這種解釋又往往和解釋者的立場和價值選擇有關。如當年“中必輸”式的表述,往往常見于當年的“公知”,而一些認為“中必贏”的往往是一些相對立場正好相反的人。當然也有相互換位的情況。
因為“中必輸”和“中必贏”式的思維是對復雜的世界做極為簡化的理解,所以對問題的解釋往往偏向極端。在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同時中國綜合實力增強、全球影響力擴大、全球利益復雜化的今天,這兩種思維解釋世界的路徑依舊是二元對立。顯露出在中國處于將強未強的階段時,一些人“中國再好也好不過發達國家”的自卑心態,以及另一些人“中國已經很強就是有些國家刻意打壓”的過度自負心態。簡單和極化屏蔽了人們對復雜世界的理解。
這樣的思維在當今中國互聯網上的“國際觀”占據很大一部分。因為在網絡文化中,“極化”的觀點往往因其聳人聽聞而引人注目,“簡化”的思維往往能迎合一部分人的趣味。簡單化和極端化所對應的往往是庸俗化,刻意地迎合一些網民對復雜問題的最簡化和最戲劇化的解釋需要,對國際問題理解的庸俗化,變成了這種簡單思維在網上流行的內在根據。
網民對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反諷式概括,其實也反映出他們對一些關于國際問題的簡單極化式解釋不滿意,他們對這些問題不但關心,而且已經有自己切身的經驗或觀察。這說明對“理解世界”的需要,已經是大眾生活的重要部分,如何讓更開闊的國際觀能夠穿越“必輸”“必贏”的思維而得到更多呈現,其實是社會的必須和公眾的必須。讓更多的理性聲音得到更多呈現,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這既是網絡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張頤武)▲(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