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和10年前沒什么兩樣”
“那里一如既往的美麗與安靜,和我10年前去時沒什么兩樣。”娜塔莎說,大部分克里米亞人已將國籍改為俄羅斯,克里米亞逐步被納入俄聯邦經濟、金融、信貸和法律體系,使用莫斯科時間,社會秩序十分井然。外商在那里照常做生意,比如法國超市巨頭歐尚和德國麥德龍,另外超市貨架上隨處可見如勝糖果公司生產的果仁糖、奶油糖,這家公司是烏克蘭現總統波羅申科創立的。
娜塔莎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克里米亞是黑海天堂,那里有莫斯科人最神往的陽光、美麗的海岸和繼承蘇聯傳統的理療。那里的蜂蜜、奶酪、生蠔棒極了,全部是純天然制造,比莫斯科超市里賣的含添加劑的食品健康很多。”她還說道:“克里米亞是旅游勝地,酒店不便宜,我住在半島最南端的小鎮里里瓦迪亞,四星級酒店一晚要6000盧布左右(1盧布約合0.1元人民幣),和一海之隔的索契差不多。不過食物比莫斯科便宜近1/3。如果你去的話,一定要去當地的農貿市場逛逛,買些克里米亞食材。”
因西方制裁,克里米亞人現在更多是依賴島內資源種植農產品。在俄高級經濟學院教授德米特里·葉夫斯塔夫耶夫看來,食品供應是克里米亞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加工業很落后。不過這名學者也表示,這兩年,包括農業在內的當地經濟整體上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
克里米亞新聞網說,與去年同期相比,克里米亞今年1月至7月的工業生產指數增長了120.5%。農業增長了6%。住宅建設增加了37%。零售貿易額為1311億盧布,同比增長了6.1%。《今日克里米亞》稱,去年當地糧食大豐收,還向中東和非洲出口了22萬噸優質小麥。
在娜塔莎看來,克里米亞這兩年“總體變化不大,畢竟2014年以后俄羅斯經濟也不好。不過等連接俄大陸和克里米亞半島的跨海大橋修好后,一切應該會更好”。
刻赤海峽大橋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連接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塔曼半島和克里米亞半島刻赤市,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起,俄羅斯統治者便想修建這座大橋,但無奈這座大橋始終命途多舛。對于現在的俄羅斯來說,刻赤海峽大橋工程非常重要,無論是每年的國情咨文還是連線民眾的節目,普京屢次強調大橋的重要作用,他希望,大橋能在2018年12月通車。
“談到大橋,克里米亞人都很興奮,這座大橋不僅能給他們帶來游客,更能帶來真正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娜塔莎說,克里米亞人絕大多數是俄羅斯族,講俄語,信奉東正教,“我們只是被海峽隔開了”。
新生兒增長11%,民眾心態樂觀積極
正如娜塔莎一樣,大部分俄羅斯人支持克里米亞入俄,調查機構列瓦達中心今年的一項民調顯示,持這種觀點的俄羅斯人有83%。然而,要讓國際社會承認克里米亞是俄領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俄羅斯政府這兩年多一直試圖打破外交孤立。2015年7月底,法國國民議會成員、前交通部長蒂埃里·馬里亞率12名議員造訪克里米亞,并公開表示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無效,這被俄羅斯認為是巨大的外交勝利。此外,意大利、捷克以及不少中東國家議員也赴克里米亞訪問。
除了政治認同,克里米亞也在積極吸引外商。俄羅斯衛星網報道說,一個希臘商界代表團于5日開始訪問克里米亞,來自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商人們也計劃在本月到訪。上月23日,包括土耳其總統發言人、安卡拉副市長、商界人士在內的土耳其代表團抵達克里米亞,當地政府借機向土方建議了一批具有前景的投資項目。
然而,俄羅斯經濟目前處于泥淖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遠沒有到位。加上西方制裁,外國公司到克里米亞投資依舊面臨銀行轉賬等現實問題,吸引外資發展對克里米亞仍是個艱巨的任務。
克里米亞人對俄羅斯有信心嗎?“比起極端民族主義勢力肆虐的烏克蘭,俄羅斯顯然更有吸引力。現在烏克蘭的仇俄情緒太強大了。”娜塔莎說。
俄社會輿論基金會11月初針對1783名克里米亞居民的民調顯示,超過7成的受訪者對當前生活滿意,同時超過6成的居民表示,當地局勢總體上在變好,認為惡化的只有5%。另一項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80%的居民對克里米亞共和國局勢表示滿意。
2016年1到9月,克里米亞半島新生兒共超過1.7萬,同比增長11%,預計未來幾年克里米亞半島人口將持續增長。分析人士認為,出現新生兒增長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去年秋季烏克蘭停止供電后,島內大范圍停電,大量居民停工回家,但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民眾對未來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環球時報駐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水六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