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火箭軍
花甲之年,功成名就的楊光松依舊風塵仆仆——
導彈專家的“永不知足”
秋夜月冷,京郊一間狹小的辦公室里,剛從導彈發射場調研歸來的裝備研究院研究員楊光松征塵未洗,又一頭扎進浩如煙海的數據之中,為某新型導彈武器尋找升級密碼。
作為火箭軍裝備研究院某新型導彈的總師,楊光松可謂功成名就: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14項……然而,這樣一位功成名就的導彈專家卻“永不知足”。雖已花甲之年,但楊光松的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不知疲倦地學習新知識、探索新領域、創造新成績。
楊光松的辦公室不大,卻擺著許多書。無論是厚厚的“大部頭”,還是幾十頁的活頁資料,大多被他翻得卷了邊,有的還有密密麻麻的批注。大家對他評價:“嗜書如命。”對此,楊光松坦誠地說:“已知的半徑越長,未知的圓周就越大,越學就越覺得自己知識太匱乏,有一種知識‘饑餓感’。”
如何保持“饑餓感”?一次,為了提高計算精度,楊光松主動放棄非常熟練的傳統演算方法,學習最新的計算方法。面對復雜的軟件工具,很多年輕人都打怵,楊光松把上千頁的工具書悉數讀透,反復練習,僅用了一個多月就熟練掌握了軟件操作技能,令人嘆服。
科技創新是高端技術的博弈,核心技術買不來,依賴引進走不遠。有一年,某新型導彈武器裝備進入研制攻堅階段,上級提出將某項依靠進口的關鍵材料“國產化”。由于難度大,有人打起“退堂鼓”。征求楊光松的意見,他濃眉緊鎖:“脊柱上安一塊別人的骨頭,腰桿子就不能真正硬起來!”
手中是“軍令狀”,腳下是“起跑線”。受領任務后,楊光松帶著攻關團隊出發,轉戰大半個中國,集中多方人才和技術優勢進行論證研制。白天舟車奔波,夜里分析論證,每天加班加點,熬得幾名年輕人都招架不住。
經過反復攻關、論證和試驗,設計方案幾易其稿終于出爐。正當大家準備慶祝成功之時,楊光松得知某項關鍵技術有了“升級版”,決定再為方案“加把火”。別人勸他“差不多就行了”,他卻態度堅決:“創新如登山,登得越高才能看得越遠。”
幾次采訪,都未能見到楊光松,同事半開玩笑地說:“他不在發射場,就在去發射場的路上,楊總每年有200多天都在出差。”
一個從事科研工作的導彈專家,緣何把演訓場當作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楊光松這樣說:“創新成果行不行,未來戰場說了算,不到演訓場去檢驗,未來打仗怎能托底?”
那年,某型裝備系統研制工程啟動,楊光松作為技術負責人披掛上陣。他帶領團隊鉆山溝、上陣地,與官兵在一起摸爬滾打,反復論證,找準需求。
大漠戈壁,白天驕陽如火,夜里寒氣逼人,楊光松始終沖在隊伍最前面,在復雜惡劣環境中進行了20多次試驗調研和數十輪數據核算,反復求證,最終確定設計方案。
采訪中,記者問及他今后的打算,楊光松呵呵一樂:“創新無止境,追求也無止境。老驥伏櫪,任重道遠!”(本報特約記者 李永飛 張常偉 特約通訊員 王 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