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南國深山,夜黑如墨。某發射陣地上,導彈昂首挺立、直指蒼穹,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實兵對抗發射演練硝煙正濃。
“今晚一定叫他們‘好看’!”演練開始前,知道對手是大名鼎鼎的發射二營三連,“藍軍”指揮員放出豪言。
導彈戰車在崎嶇山路上疾馳,這已是入夜后部隊組織的第3次部署轉換行動。駕駛艙內,發射二營三連連長、單元指揮長梅旭眉頭緊鎖。他清楚,連隊擔負此次火力突擊行動首發任務,這一仗決不能輸!
該連自上世紀90年代初組建以來,就從未向任何困難妥協。連隊組建之初,上級給他們提出要求:當年具備發射能力,3年全面形成作戰能力。
火箭軍“藍軍”指揮員帶頭為這支“紅軍”連隊鼓掌
無教材、無裝備,三連官兵白手起家闖出一條創業之路。他們把紙箱當面板、麻繩當電纜,自制模擬裝備器材展開訓練,自發梳理編寫22本教案規程、30多萬字專業資料,硬是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隨著一枚新型導彈精準飛天,連隊提前達到上級定下的目標要求。
新一代三連人深知,昨日的輝煌,必須用今天的勝戰來延續。
“占領陣地!”暗夜里,隨著梅旭一聲令下,發射車轟鳴著駛入陣地,起步、轉向、定位一氣呵成。正當號手們展開設備時,指揮所突然下達指令:改變打擊目標,發射窗口不變!
對于發射單元來說,這一指令意味著重新組織戰術計算,稍有遲疑就會貽誤戰機,這考驗的不僅是速度,更是部隊的戰斗力。
其實,對于三連官兵來說,這樣的考驗早已是家常便飯。
那年春夏之交,在全軍某重大軍事演習中,三連在暴雨中待機數十個小時。上級多次調整發射時間,部隊6進6出陣地,官兵渴了就灌口濃茶水,困了就嚼口干辣椒,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改變打擊目標,2號計算諸元!”沒有片刻猶豫,梅旭依令而行,號手迅疾操作。“0號,警戒小組報告,陣地遭敵特火力襲擾,瞄準號手負傷、發射車尾端受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對接踵而來的特情,梅旭鎮定自若:“立即組織傷員自救互救,伴隨保障小組緊急搶修裝備!”
這就是三連!越是艱難險阻,越要一往無前。這是共識,更是傳承。
2009年年底,連隊遠赴西北執行實彈發射任務。發射日凌晨,發射地域突發里氏5.4級地震,情況十分危急。打還是不打?冒著隨時可能發生的余震危險和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時任連長吳坤友沒有絲毫遲疑:“堅決完成任務!”
軍令狀的背后,是三連在危急時刻敢打必勝的底氣與豪邁。隨后,三連沉著應戰、精準操作,按照預定發射窗口準時點火,打出了某型號導彈發射零誤差的紀錄。
2014年7月,三連官兵再戰高原。面對上級首長的抽點,他們從容應對,精彩亮劍,圓滿實現“指哪打哪”戰略意圖。去年底,連隊因訓練成績突出榮立集體二等功,黨支部被火箭軍評為先進黨支部。
此刻,夜已深,戰斗仍在繼續,大國長劍已蓄勢待發。“點火!”導彈呼嘯升空,對抗首發任務圓滿完成!
這一仗,該連連續4次轉換部署,成功處置20余起大小特情,快速機動上百公里……一組組戰斗數據,讓“藍軍”和考核組都豎起了大拇指。
陣地上傳來勝利的歡呼。連隊官兵并不知道,此時遠離陣地的“藍軍”指揮大廳內,掌聲也同時響起。帶頭鼓掌的,正是想著法子“折騰”他們的“藍軍”指揮員。
在“藍軍”官兵眼里,這支與他們多次交手的馭劍先鋒愈戰愈勇,三連的發展足跡,正是中國軍隊在強軍征程上疾步攀高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