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周長春 合成制圖:劉 京
寫在前面
曾有一部熱播的青春勵志劇《國防生》點燃了無數莘莘學子的軍旅夢。在現實生活中,當懷揣著報國之志的國防生踏進營門后,迎接他們的并不像影視劇里上演得那般美好,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給他們帶來了種種挑戰。由大學生變成軍官,由被管理者變成管理者,在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必經之路上,他們曾迷茫過、徘徊過、苦惱過。如何實現由大學生向“一線帶兵人”的精彩轉身?這不僅是他們必須邁過的一道坎,也是擺在部隊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深信,肩扛重任的他們終有一天會成長為令人艷羨的軍中英才。
吉林大學大四國防生正在指導大一新生進行戰術練習。董寶森攝
地方大學校園里的“兵之初”
初入軍營的困惑
駐吉林大學選培辦干事張勇剛到選培辦工作第二天,就遇到一件囧事:到部隊工作才1個月的該校畢業的國防生干部小陳申請退役,其所在部隊要求選培辦同志前去處理此事。
小陳是該校通信工程專業2007屆畢業國防生,懷著一腔熱血來到部隊,卻被他認為的“重復沒有技術含量的隊列訓練”磨去了激情,覺得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便向部隊提出了轉業。
小陳的經歷并非個例。記者在某師調查了解到,新畢業國防生到部隊,或多或少會出現“水土不服”現象——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記者在某部做了一項調查,發現40%的新畢業國防生感到工作崗位、生活條件與心理預期有落差。一位曾任某知名高校學生會主席的國防生,到部隊后連續參加了26天的勞動,最終提出了離隊申請,他說:“我到部隊不是來干環衛工的。”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既反映出國防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先天不足,又體現出國防生對第一任職長遠發展的認識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缺課。“我要求把我分配到這個范圍之內。”長春理工大學國防生小曹在畢業分配去向摸底時,指著地圖以自己家鄉為圓心畫了一個圈。在一項調查中記者發現,與部隊士兵提干和軍隊院校畢業的干部相比,國防生較多關注物質利益、個人權利,一些國防生把部隊看成個人就業選擇,沒有當成事業追求。
第一任職能力較弱。采訪中某部領導告訴記者,初入部隊的國防生普遍存在著不了解部隊、不能熟練組織訓練、難以與戰士溝通、適應和融入部隊比較慢等問題。就連被評為“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的國防生干部李連磊自己也曾承認,在剛進部隊時,因軍事素質不過硬,無法給士兵做示范。
難以適應部隊環境。部隊環境相比于學校紀律性更強。在部隊工作,上有領導,下有士兵,人員成分多元,加上身份角色發生了轉變,由學生變成了軍官,由被管理者變成了管理者,如何和領導相處,又如何和戰士們打成一片,成了很多國防生剛到部隊面臨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