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為哪般
“其實,國防生初入部隊的‘水土不服’,既有國防生自身的問題,也有國防生培養過程中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的因素。換句話說,既有‘體質’原因,也有‘水質’問題。”吉林大學選培辦副主任周長春形象地解釋道。
“軍隊是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政治合格是對軍隊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國防生身處開放的大學校園,其價值取向、人生追求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影響,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抬高站位、提高起點,很容易造成國防生的思想偏差。”周長春深有感觸地說。
調查中,各高校負責國防生培養的同志幾乎都提到了類似的問題。
“我們很多院校抓國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普通大學生的立身做人基本教育上,突出體現為國防獻身的要求做得不夠好。”
“政治工作干部隊伍不健全,也是導致國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一大因素。5個人負責500名國防生的教育,力量明顯不足。”
而國防生與部隊之間“水土不服”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軍事素質難以適應第一任職需要。
在一次和國防生的座談會上,國防生針對學校軍政訓練議論:“學校基礎設施不健全,我們在校很多課目都沒練過。”“訓練和課堂影響學習,經常顧此失彼……”
負責國防生訓練已近10年的吉林大學選培辦干事張勇說:“雖然上級頒發了國防生軍政訓練計劃,但是沒有明確的軍政訓練標準和內容,也沒有統編教材,各校只能自行備課施教,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訓練安全問題長期困擾我們,出現訓練傷沒人敢承擔,一些險、難課目不敢組織;國防生軍訓裝備不配套,想搞冬季野營拉練,既沒有帳篷也沒有防寒裝具,無法組織……”
專業教育不對口也是國防生培養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調查中記者發現,在很多學校國防生的本科教育還是以專業教育為主。比如,物理專業的學生,重點學習的是物理專業的知識;化學專業的學生,重點學習的是化學專業的知識。而進入部隊則要求每名國防生都從事軍事專業。學與用的矛盾就凸顯了出來。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化學碩士成為政工干事”這樣的事例。這就要求高校在課程設置、培養方式等方面要有針對性地調整和整合,而很多高校在這一方面明顯滯后。
告別“一紙約定”
“任何事物不可能一出生就羽翼豐滿,依托高校培養國防生還沒有完全走向成熟,必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逐步解決完善。”大連海事大學選培辦領導對抓好國防生培養充滿信心。
信心滿滿源于累累碩果。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針對國防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上至軍委機關下至高校選培辦,都在不斷探索研究。通過軍地協作、上下聯動,為部隊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國防生干部。僅吉林大學就有9名國防生在部隊獲得二等功以上獎勵,有的已成為全軍典型。
注重崗位實踐,實現無縫對接。大連海事大學2009級國防生李通,就是在校期間借助模擬營進行崗位實踐,才得以實現到部隊的“完美轉身”。
為何能夠這么快進入狀態?李通說:“在模擬營,我先后擔任了班長、排長、副連長、營長等職位。正是這些經歷,讓我提前適應了部隊。”以吉林大學為例,該校共建立了4個模擬連,從開好班務會、排務會、連務會等例行性工作學起,強化國防生第一任職能力,教會他們作為一線基層指揮官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素質。
夯實思想根基,打牢報國之志。各簽約高校和駐校選培辦注重打造鑄魂工程,把理論灌輸、日常教育、文化熏陶、實踐體驗、點滴養成,貫穿國防生培養全過程,持續抓好黨的創新理論學習。與軍事院校、英模部隊等建立軍政教育協作關系,定期組織國防生參觀學習,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規范準出門檻,嚴格淘汰制度。曾獲吉林大學“十佳大學生提名獎”的國防生李某被取消保研資格就是落實全程淘汰制度的結果。選培辦領導告訴記者,國防生培養必須要有一套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這給小李潑了一盆冷水,帶來的卻是訓練場上的熱情。如今,上級主管部門和各簽約高校正是通過統一考評標準、規范考評模式、拓寬考評渠道等一系列措施,健全了軍政素質評估協作機制,使得考評國防生的“硬杠杠”真正硬了起來。
實施聯管共育,提高任職能力。早在2005年,原沈陽軍區干部部就走開了依托軍事院校成立“國防生軍政理論教學研究基地”,依托作戰部隊建立“國防生軍事技能培訓基地”和“國防生見習鍛煉基地”的路子。正讀大二的國防生鄭若男告訴記者:“每年暑假學校組織國防生到基地集中訓練,和官兵們一起摸爬滾打,頂酷暑、戰三伏,能夠培養自己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思想作風。”但許多負責國防生訓練的同志反映,目前仍存在部分實踐基地作用效能發揮不夠好的問題。而作為國防生走向部隊的關鍵環節——軍隊院校任職培訓,也需要加大力度、延長時間。目前有的專業國防生軍隊院校任職培訓只有短短的一兩個月,很難達到系統培訓的目的。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我們相信,國防生選拔培養制度必將日趨完善,這些擁有遠大抱負的“天之驕子”,必將逐漸成長為令人艷羨的軍中英才。(邸守林、裴賢、喬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