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火箭沖天的壯美瞬間比作“太空大戲”的序幕,那么這部劇的結尾高潮,則由某基地著陸場站的官兵上演。幾十年來,他們用匠心般的追求,完成了11艘神舟飛船的搜救回收任務,書寫了“功勛著陸場站”的傳奇。2016年11月18日,在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主著陸場,我們見證了他們又一次完美表現。今天,讓我們走近其中幾位普通士兵,一起分享他們扎根草原、追星攬舟的精彩航天故事。
黑障“鷹眼”
胡長青:某著陸場站電掃雷達隊角度操作手,四級軍士長軍銜,榮獲三等功1次。 田蓬濤攝
“目標丟失!”11月18日13時42分,由于神舟十一號飛船快速飛行與大氣劇烈摩擦而進入黑障區,地面與返回艙的通信暫時中斷。
此時,在內蒙古白云鄂博回收一號雷達電子車內,胡長青正全神貫注緊盯屏幕,等待捕獲即將到來的神舟十一號返回艙。
“1秒,2秒……還未發現目標?!”只聽他呼吸壓得很緊,雙頰開始泛紅,感覺他整個軀干像拉滿弓的箭,隨時準備彈射出去。
“屏引!轉大域!”隨著指揮員一聲口令,切按鈕、換選項、引導波束指向,胡長青幾乎在瞬間就完成了3個連續動作。
“回收一號發現目標!”返回艙進入黑障區2.7秒后,胡長青如“鷹眼”般犀利的目光,快速準確地捕獲到神舟十一號返回艙。
作為飛船返回段的前置雷達站,回收一號是著陸場系統迎接飛船回收測控的第一棒。在飛船再入大氣層時,就只有回收一號這一套設備跟蹤飛船,傳送返回艙飛行數據,而胡長青就是該設備的角度操作手。
“操作手無論如何都要跟住目標!”從神舟八號開始,胡長青就擔任了“回收一號”雷達角度操作手。
然而,在廣袤蒼穹中運行的返回艙如同滄海一粟,要及時準確發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返回艙在進入大氣層時的飛行速度能達到每秒七八公里,角度操作手不僅要時刻掌握雷達角度和角速度,還要在腦中形成清晰的目標運動趨勢。這些動作基本上是同時進行的,幾乎沒有反應時間。
在目標進入雷達搜索距離范圍到著陸短短300秒內,胡長青要按照任務指揮手冊和目標捕獲方案,執行多達66次動作。
那么,他是如何確保完成既定動作并快速捕獲目標的?他的回答是要做到穩準快,“穩就是要平穩控制天線,同時保持心態的沉穩;準就是要完成動作準確無誤,查找問題冷靜精準;快就是要反應敏捷操作快速,面對突發情況足夠果斷。”為實現人與裝備的最優結合,胡長青對微小信號目標發現捕獲、高仰角過頂跟蹤、偏航跟蹤等難點重點內容,進行了成千上萬次模擬演練。
“他對幾十套預案的處置游刃有余,就像條件反射一樣自然。”高工孫玉柱這樣評價胡長青的過硬素質。
“神舟九號”任務準備期間,為解決人工推算等待點容易造成失誤的問題,胡長青操作雷達,實現了返回艙出“黑障”目標丟失后的自動搜索捕獲,創造了返回艙出“黑障區”5.7秒重新捕獲的新紀錄。
“嫦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中,胡長青采用雷達弱小目標和目標出“黑障”前后目標丟失快速重捕策略,使目標進入“黑障”前后僅丟失不到3秒,任務空前圓滿。
“反復練習,將每個動作都做到極致。”有人問胡長青成功秘訣時,他一臉謙虛地說。
責任在于擔當
■胡長青
與雷達朝夕相伴、與電波形影不離。“穩、準、快”是我的特點,練到極致是我的秘訣。作為一名雷達操作手,精準為神舟保駕護航是責任和義務。有我,回收征途上神舟永不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