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數據王”
李占山:某著陸場站救生回收隊搜救通信技師,二級軍士長軍銜,榮獲三等功2次。 孔 振攝
個頭不高,皮膚黝黑,不善言辭,但聊起自己的通信專業,他聲音洪亮瓷實,聽上去斬釘截鐵,有著西北風一樣的氣勢。他就是救生回收隊的“兵王”李占山。
從1999年起,他就來到位于內蒙四子王旗的著陸場區,參加神舟飛船返回艙搜索回收任務。“戰友對李占山的仰視,不僅是他的資歷、勛章,更源于他從草原‘活地圖’到精準‘數據王’的勵志傳奇。”說這話時,救生回收隊隊長李磊一臉自信,“有了他,任務就多一重保障。”
草原“活地圖”的稱呼,還要從李占山擔負的任務說起。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他都擔任地面車隊向導,負責帶領車隊以最短時間趕到落點。帶車指路的活說起來簡單,但換成了特種搜索車輛、草原路,難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著陸場區所在的阿木古郎牧區,道路錯綜復雜,放眼望去找不到任何特殊的標志物。趕上陰天或晚上,連自己的方位都很難判斷,更不要說在茫茫草原選擇方向了。
那些年在備戰任務期間,只要有空閑,李占山總是喜歡到草原上轉悠。有車坐車,沒車靠走,背起裝著指南針、地圖的背包,常常是迎著朝霞出發,踏著夕陽歸來。
每一個危險地段、每一次道路變更、每一個重要點位,他都詳細記錄在那本厚厚的筆記本里。他走遍了場區的溝溝坎坎,行程超過3萬公里,標定主著陸場區地形圖30多份,記錄點位近500個,采集地理信息超過1萬余條。
有一次,上級首長到場區實地勘查,車隊遭遇草原罕見的揚塵天氣,能見度不足半米。司機迷失了方向,車在草原上兜起了圈子。隨行的李占山憑借豐富經驗,將迷途的車隊安全帶回場區駐地。從此,他草原“活地圖”的稱呼不脛而走。
這些年,隨著科技的進步,導航系統越來越精確。李占山這個草原“活地圖”發揮作用的空間已經不大了。他為此深感不安,深思熟慮后主動申請去干技術性更強的搜救通信專業。
他去某研究所學習,師傅介紹某通信裝備系統基本情況,一下就涉及到10多門知識。入夜,戰友們鼾聲四起,李占山卻急得睡不著。“那么多地圖都能記住,只要用心學,這些知識也一定能掌握!”他一遍遍給自己鼓氣。
走過短暫的失落期,李占山選擇一種破繭成蝶的方式繼續前行、修煉。幾年下來,他系統掌握了寬帶4G通信基站、IP語音、自動跟蹤等技術。他不僅能夠熟練操作新設備,還就提高某通信設備的自動化程度申請了科研立項,并成功結題。
今年4月,某返回式衛星回收任務中,首次采用新型通信設備實時傳輸測控數據,經多次實驗發現通信效果不佳。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李占山建議設計了數據轉換程序,在中心進行轉換后再進行數據傳輸。此方案確保了任務中信息傳輸穩定清晰。
“動中通,聯系草原二號,報告返回艙定向方位角。”“明白”……
11月18日下午,阿木古郎草原的寧靜再次被打破。李占山帶領地面車隊,風馳電掣般挺進神舟十一號返回艙預報落點。車內調度口令此起彼伏,李占山緊盯設備屏幕,輕擊鍵盤,密切觀察著各項數據的實時狀態。查看設備鏈路狀態,及時撥通衛通電話,精確調整通信電臺信噪……一系列操作有條不紊,快速精準。
返回途中,夜色從廣袤的牧草彌漫開來,一輪皎潔的月亮徐徐升起。這再熟悉不過的草原月夜,在李占山看來今天格外美。他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下這樣一句話:“不喧嘩自有聲。好兵要像匠人一樣,一刀一刀雕刻心中的天籟。”
奮斗的人生不迷航
■李占山
從搜索引路人到通信負責人,改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矢志航天的堅定信念和追逐夢想的赤誠之心。我愿用奮斗的人生,書寫航天測控事業的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