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空軍司令員馬曉天在航空開放活動上回答媒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們現在發展新一代的遠程打擊轟炸機,將來你會看到的。”此后,中國新一代遠程轟炸機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早在2015年7月13日,日本學者在《中國想研發一種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的文章中稱,這種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為轟-20。此后,許多人都稱這種轟炸機為轟-20。還有人將其與美國的B-2戰略轟炸機類比,稱其為“紅色B-2”。
近年來,從殲-20到運-20,再到直-20,中國“20系列”機型紛紛亮相,讓世人看到了中國空軍在武器裝備發展上的歷史性突破,也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進入到令人振奮的“20時代”。“20”表示這是全新一代的航空裝備,也有“在2020年左右形成作戰能力”的含義。如今,中國要發展自己的新一代遠程打擊轟炸機,必然會使用一個新名稱。考慮到“20”所代表的含義,將其命名為“轟-20”有一定道理,但中國新一代遠程轟炸機的名稱究竟是什么,還有待官方正式宣布。
中國新一代遠程轟炸機“核常兼備”
中國新一代遠程轟炸機必須高起點研制,具有較強的隱身、洲際攻擊和空中加油能力,同時要盡量做到穩定、可靠、省油。目前我國已經攻克戰略轟炸機諸多技術難關,包括發動機、進氣道、材料以及隱形技術等,各種精確制導彈藥的發展也很快,并且已經有了制造運-20軍用大飛機的經驗。因此,未來我國新一代遠程轟炸機可能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一是隱身性好。戰略轟炸機實施突防,可以采取超音速和隱身兩種方式。要同時運用這兩種方式,技術實現很難,經濟上也難以承受。超音速突防技術上容易實現,造價和維護費用較低,出勤率高。但遠程轟炸機只有在突防狀態下才能超音速,全程超音速很難實現,其巡航速度依然是亞音速,易受到防空武器攻擊。相比之下,隱身更有利于突防和提高生存能力。隱形轟炸機通過路徑規劃,可以順利穿越對方防空系統和戰斗機屏障間隙,從而安全突防和返航。美國的B-2A遠程轟炸機就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隱身,美俄下一代遠程戰略轟炸機都追求通過隱身達到突防效果。我國殲-20、殲-31隱形飛機已經取得明顯突破,隱形設計已不成問題,可靠性和技術成熟度較高。因此,我國新的轟炸機將可能會采用類似美俄的飛翼式布局,以滿足隱身的需要。
二是超遠航程。新的轟炸機應當具備1萬多公里的洲際航程,作戰半徑要達到5000公里以上。通過空中加油,能夠實現全球飛行、全球到達、全球作戰。否則,其實戰和威懾能力就會大打折扣。為了增加作戰的靈活性和部署的安全性,轟炸機通常從內地起飛,不必占用寶貴的沿海基地。這樣,新的轟炸機利用攜帶射程上千公里的巡航導彈,仍具備對第二島鏈及印度洋周邊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