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賦能發展
創新是第一動力,更是賦能發展的源頭活水。
走進晉江市創新創業創造園(簡稱“三創園”),園區入口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幾個大字,十分亮眼。
在這里,一個個孵化項目從“夢想”走向“現實”,初創企業從“新秀”變為“名角”,新興產業由“獨木”成為“森林”。
今年5月,三創園科技孵化基地(科創慧谷·晉江)榮獲“2022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稱號,實現了晉江市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零”的突破。
作為晉江科技創新孵化高地,截至目前,三創園已累計引入海西紡織新材料工業技術晉江研究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華為(晉江)工業互聯網云孵化中心、石墨烯技術研究院、中關村硬創空間(晉江)科技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學晉江研究院等13家公共科研平臺。
這些科創平臺與晉江制造企業合作實施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已超百個,受益企業超千家。
科創平臺不斷賦能,企業的自主創新也快馬加鞭。
走進信泰集團,除了經編織造,紡織新材料和可穿戴設備的研發生產,正成為該集團不斷創新突破的方向。
信泰集團
2022年,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今年,該集團“一種八梳雙賈卡紗架提花網布”獲202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優秀專利銀獎。
作為紡織材料染整及紡織機械的“互聯網+”高新技術企業,信泰集團在科學研究、技術儲備、人才隊伍等方面優勢凸顯。特別是該集團旗下的萬物智聯公司已成為省級數字經濟“瞪羚”企業、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打造了該集團創新發展的“第二曲線”。
目前,萬物智聯公司已為晉江的食品加工、鞋服紡織、建材陶瓷、機械制造等多個產業的上百家客戶,提供數據化轉型的產品和服務。
在創新領域,信泰集團加速前行,華宇織造也不斷“出圈”。
打造出目前全球最大的經編間隔織物生產基地,年產經編間隔織物4.5萬噸……2022年底,在行業內持續創新突圍的晉江市華宇織造有限公司,摘得第七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的桂冠。
經過技術創新賦能,打造智能化工廠,華宇已形成科技型織造智慧園區。
龍頭企業強化創新引領,中小企業也不能掉隊。
今年上半年,由晉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牽頭,中海創科技(福建)集團與福建晉園發展集團攜手權屬公司合資組建的國有混改企業——晉江市數產互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
目前,該公司已深入晉江食品、紡織、鞋服、機械、注塑等傳統優勢行業,加快推進各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晉江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晉江經濟開發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7家、“專精特新”企業38家、“科技小巨人”企業22家、國家級綠色智造綠色工廠5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3個、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1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研發機構72家、“瞪羚”企業4家、“獨角獸”企業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博士后工作站3家。
截至2022年底,園區企業發明專利共計860項、實用新型專利1524項。
下一步,晉江經濟開發區將持續放大三創園雙創策源地效應,著力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數字園區建設工程等,力爭到2025年,實現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30家,數智轉型企業達400家,讓“科創森林”枝繁葉茂、加速成長,全面提升經濟開發區能級,為爭創國家級開發區助力添彩。
融資支持撐足底氣
資金是項目建設的“血液”。
今年6月19日,晉江經濟開發區所屬國企晉園發展集團成功發行“2023年面向專業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該期債券發行規模5億元,期限3年。
在晉江經濟開發區發展過程中,晉園發展集團承擔著開發建設商、綜合服務商、產業金融商的“三商”市場主體作用。
2023年該集團策劃的經營性投資項目達32個,總投資127億元,包括盤活閑置安置地,建設英林服飾標準廠房一體化工業園、安東綠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業園等14個標準廠房、集成電路污水處理廠、五里中央公園及商業街區、三創園高端酒店等。
該期債券的成功發行,有效優化了晉園集團融資成本,為園區發展注入了新的金融“活水”。
事實上,近年來,為促進企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晉江經濟開發區已構建起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銀行、企業債、公司債為主,以及商業銀行為輔的園區發展投融資保障體系,并創新“園區+基金+產業項目”、“房東+股東+服務員”招投聯動模式,統籌推進新希望大健康產業基金、安芯基金等4支基金設立工作,更好賦能園區運營,加快系列產業重點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民生服務配套項目、企業技改項目落地、建設、投用。
如在園區標準化項目方面,瞄準項目建設、企業發展、企業創新等三個維度,晉江經濟開發區、晉園發展集團聯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引入標準化園區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項目,通過低效用地盤活貸、廠房購買貸、成長貸、科技貸、商業貸、畝均英雄貸等,全力支持企業創新研發、經營發展。
此外,晉江經濟開發區還積極開展“促進金融優服務構建發展新格局”政銀企對接系列活動、金融服務產品推介會,搭建企業紓困貸款平臺等,進一步推動政銀企業合作,幫助企業解決面臨的融資難問題,營造良好的生態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