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國開始引種番薯的時間,學術界觀點主要集中在十六世紀中后期,然而晉江安海蘇厝卻有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龍泉宮供奉著“番薯公”、“番薯媽”,在當地傳說中——
番薯是何時開始在我國種植的?一直以來,主流觀點主張,番薯是在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由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引進。其他說法都沒有比明萬歷(1573-1620年)年間更早。
龍泉宮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然而,在晉江安海鎮赤店村蘇厝,卻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1387年,安海人蘇得道就在當地開始種植番薯。當地現在也是遠近聞名的“番薯村”——當地有個龍泉宮,至今還供奉著“番薯公”“番薯媽”;保留著許多與番薯有關的習俗,包括農歷正月初一要煮番薯。華僑大學教授李天錫現已退休,他曾根據1914年所修的《朱里曾氏房譜》(朱里就是現在的晉江市安海鎮赤店),考證得出番薯是明朝人蘇得道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從明清時期的藩屬國蘇祿傳回泉州的。
宮內供奉著“番薯公”“番薯媽”。
當地供奉“番薯公” 已有六百多年
初到蘇厝,發現這個地方與普通的閩南村落并沒有什么兩樣。路邊農田縱橫,不少田地里種著番薯。在重重疊疊的民居建筑深處,立著一座龍泉宮,面積不大,不算起眼。
據龍泉宮碑記和蘇厝當地鄉賢編撰的《蘇厝鄉土志》記載,龍泉宮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蘇得道倡建,初名隱珠宮,時先祀奉武安尊王。永樂十七年(1419年)悉遭焚炬,頓成瓦礫。永樂二十年(1422年),曾瓞遠獨資千金再造此宮,重塑神像。延至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該宮遭倭寇焚毀,從此荒廢時達150多年之久。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由鄉賢及鄉親集資重建。因宮西畔有一泉眼自溢而出,形似茶壺倒水,水清甘洌,四時不凅,稱之“龍泉”,故宮易名“龍泉宮”。越年竣工,同時副祀奉蘇得道夫婦、曾王公、保生大帝等。
倡建寺宮的蘇得道(字達德,府庠生,1317年—1397年)和他妻子的雕像,600多年來一直在宮中保存至今。而當地村民都親切地稱這兩座神像為“番薯公”“番薯媽”。
蘇得道夫婦像很受當地人的敬重,被珍藏在宮中,不時有村民過來奉上貢品進行拜謁。據介紹,這兩座像歷史久遠,一度磨損到失去色彩,到2009年,有村民捐款為其重塑金身。
碑記記載了龍泉宮的變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這條濱海“黃金通道”提前實現主體完工2025-07-0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