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的晉江是什么模樣,相信很多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依然記得。曾擔任晉江縣委副書記、晉江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老黨員陳章進也一樣,但對改革開放后晉江如何在愛拼敢贏的精神引領下實現“逆襲”,成就聞名遐邇的“晉江模式”的那段傳奇歷史,他更是記憶猶新。
政策護航晉江工業起步發展
“1978年,我們的GDP只有1.45億,財政收入只有1833萬,入不敷出,還要依靠上級補助。”陳章進回憶道,“晉江人多地少,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是個典型的農業縣。”
窮則思變,晉江人愛拼敢贏的精神能量被激發。當時,全國范圍內工業發展的沖鋒號還未吹響,晉江人已“洗腳上岸”辦起小工廠,涌現出不少萬元戶,為后來產業的大發展燃起了星星之火。
然而,由于上級政策不明朗,以紡織服裝、制鞋、陶瓷為主要產業的晉江企業在夾縫中艱難生存。就在此時,晉江黨委政府出臺了一份改變晉江歷史的文件。
陳章進說,經過調查研究,黨委政府決定大膽突破,出臺文件,為民營企業戴上鄉鎮、三資或外資企業的“帽子”,為晉江企業掃清發展障礙。
這些舉措如同強心劑,推動晉江工業發展走上了快車道。此后,“三資企業”“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三閑起步”“三來一補”蔚然成風。“到1989年,晉江的工農業總產值已達幾十個億,財政收入突破一個億。”陳章進說。
1992年,晉江撤縣設市,年均近30%的GDP增速仍在繼續。隨著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全國上下一片生機勃勃,晉江黨委政府順勢將晉企的“紅帽子”摘掉,鼓勵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放開手腳搏擊商海。到1994年,晉江已躋身全國百強縣。
華僑助力拉開晉江發展新局
在晉江的發展過程中,華僑的作用舉足輕重。他們是晉江看世界的一扇窗,也是世界了解晉江的一座橋,他們的參與成就了晉江模式的獨特性。
1988年,晉江首次組織黨政代表團前往菲律賓拜訪晉江華僑,被稱為“晉江第一團”。作為團員之一的陳章進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依然心潮澎湃,“施至成、陳永栽、陳祖昌等一批僑領熱情迎接了我們,我們向他們介紹家鄉的情況,歡迎他們回鄉發展。”
這一次的拜訪成果斐然,僑領們與晉江黨委政府建立了良好關系,成為日后為家鄉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主力之一。
這一次的赴菲拜訪也為晉江的對外交流工作打開了全新局面。1995年,在晉江撤縣設市三周年紀念大會期間,世界晉江同鄉總會正式成立。“東南亞自不必說,包括美國、日本,以及西歐等地的華僑都來參加,場面非常大,真的很了不起。”陳章進說。
回憶起點滴往事,陳章進的眼里閃爍著光芒。他說,如果要總結“晉江模式”,最重要的還是“愛拼敢贏”,“一是黨委、政府敢于突破條條框框,一心謀發展;二是企業家們敢于在商海的競爭中做別人不敢做不愿做的事。”陳章進說,在晉江發展的歷史中,他個人所做的貢獻微不足道,但能夠有幸成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見證并參與晉江從農業窮縣到工業強縣華麗轉身的過程,他感到由衷的幸福和自豪。(記者 陳維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