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戰地記者 用照片記錄淞滬會戰
除了地圖外,館內還藏有179張日軍戰地記者拍攝的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被日軍炮火摧殘得支離破碎的上海街道、冒起沖天火光的浦東民房、被空襲中的南京火藥廠上空的火光、被猛烈轟擊過后的吳淞炮臺……
為解讀這些照片,晉江市檔案館專門邀請了方志委懂日語的工作人員進行翻譯。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照片里有許多是拍攝于上海戰場,其中有不少拍攝于閘北,但在時間確定上卻存在困難。根據《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等文獻,上海爆發過兩次抗戰:1932年1月28日,日軍向上海守軍十九路軍發動進攻,十九路軍在蔡廷鍇率領下奮勇抵抗,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撤出上海;第二次抗戰于1937年8月在閘北打響,直到11月上海失守,被稱為“八一三戰役”。
照片究竟拍攝于哪一次戰役?研究人員試圖從照片里找到答案。照片中有一張是日軍侵占吳淞炮臺的場景,根據文獻,“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十九路軍所部據守炮臺與侵滬日軍展開激烈炮戰,日軍登陸后炸毀了南北兩座炮臺,而淞滬會戰時,兩軍也在此激烈爭奪。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一張轟炸南京的照片上,根據《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和《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等文獻,1937年8月15日,日軍戰機開始對南京實施大轟炸,9月19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下令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結合其他一些照片的細節,這批照片基本認定為淞滬會戰時期拍攝。
據晉江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珍貴的照片和地圖是一位現居臺灣的南安籍抗戰老兵捐贈的。老兵名叫王金惠,現年92歲。1945年他從一個日軍戰地記者手中繳獲了這些照片,并帶到臺灣,后又從一個日本人手中獲得了一張“大東亞戰爭戰果記入式要圖”和一張常德會戰日軍軍用地圖。為讓后人銘記中華民族這段血色歲月,王老決定將這些珍貴檔案捐給保存條件良好的晉江市檔案館。(海都記者 陳紫玄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