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中醫科主任、教授 晉獻春
“肺之令人咳,何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黃帝內經 素問 咳論篇》
中醫解讀:肺臟有病,能使人咳嗽,這是什么道理?皮毛與肺相對應,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氣就會影響到肺臟。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飲食,寒氣在胃循著肺脈上于肺,引起肺寒,這樣就使內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臟,從而成為肺咳。這是肺咳的情況。
在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中醫科門診,記者看到前來就診的曹女士,她干咳了約兩個月,鎮咳藥、消炎藥都吃過,也去做了肺部的X片,都沒有問題,最后只好找到中醫幫她調理。開好藥方后,晉獻春教授特意囑咐,煎藥時別忘了在里面放兩片姜,再加兩個荸薺。在藥方里加姜片并不少見,可為什么要加荸薺呢?
寒熱夾雜 需要潤肺
門診中,跟曹女士有相同病癥的人并不少,為什么單吃鎮咳藥效果不好呢?晉獻春教授解釋,由于重慶氣溫忽高忽低,外界氣溫低時,大多室內又開有暖氣,所以容易外感風寒后,內里化熱,一寒一熱交替,就形成了寒熱夾雜的咳嗽。
對于這種一方面感受了溫邪,咳嗽又拖了很長時間的人來說,肯定會傷氣傷陰,所以治咳嗽時,不能忽略養陰潤肺。而在藥方中添加荸薺,就是為了幫助潤肺。
生姜宣發 荸薺肅降
咳嗽,歸根結底還是跟肺有關。肺主宣發肅降,“單用鎮咳藥治不了病根,得想辦法先把它疏解了,所以方子里用了僵蠶、蟬衣、荊芥之類,邪氣一疏通就好了;然后再用枳殼、枇杷葉等收斂的中藥材,這樣既有疏又有斂,正好對應肺的宣發肅降,好得就快。”晉獻春教授說,除了請專業醫生開中藥方外,也可以自己在家調理,方法很簡單:生活中的生姜、大蔥、香菜等都有宣發作用,熬點姜湯,或是平時做飯時放點大蔥、香菜當佐料食用,都有宣發的作用;潤肺的、收斂的則可以用點荸薺、百合,或者玉竹等,平時煮粥煲湯時加入一些即可,而荸薺還可以直接食用。
此外,如果咳嗽時間長了,會傷氣,人感覺沒力,就可以稍微用點沙參補補,泡水喝或是煮到湯里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