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王先生最近經常膝關節疼痛,被診斷為膝關節炎,欲通過鍛煉加以改善,可在爬山后卻導致膝關節腫脹疼痛。后來,他才得知,爬山、頻繁上下樓梯對膝關節增生、退變的患者并非有益。骨性關節炎患者在生活中如何保健呢?一起來看看專家的說法。
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導致病變
談到骨質增生,不少市民會有疑問:為什么還沒有進入中年、老年,也會出現骨質增生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二院骨科主任醫師柯慶峰稱,這主要跟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及狀態有關。比如,長時間的上網工作、打游戲,一個姿勢久了,就會出現退行性變,繼而骨質增生。增生的部位主要是頸椎、腰椎、膝關節。臨床中,通過X光片可診斷,俗稱“骨刺”。
不少人認為,骨性關節炎是關節提前老化,那么平時就應該少動,越動關節的磨損就越厲害,會加重病情?并非如此,正確的適當鍛煉可預防延緩和減慢骨性關節炎的進程,不正確過度鍛煉可加重骨性關節炎。哪些運動有益呢?游泳、散步、腳踏車、仰臥直腿抬高或抗阻力訓練、不負重位關節屈伸活動等。而增加關節扭力或關節面負荷過大的訓練,如爬樓梯,蹲下起立,爬山等對患者并非有益。膝關節的負荷隨人體的運動和步態方式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上樓或爬山時,關節負重是正常的4~5倍。
老年人必須走樓梯時,一定要扶欄桿或墻,不要跨步上樓梯,要等雙腳全部在一個臺階上后,再走下一步,減少關節的承重。
早期自我發現骨性關節炎
“骨刺”本身是由關節的退變引起,一旦發生是不會隨著鍛煉而消失的,適當的鍛煉只是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癥狀,延緩關節退變。長了骨刺是否有癥狀,主要看有沒有炎癥,出現炎癥才會產生癥狀,如果骨刺很大,卻沒有碰上敏感的組織、神經和血管,就不會產生疼痛。所以,骨質增生通常與腰椎間盤突出、頸椎間盤突出等相關聯。
目前沒有可以使骨刺縮小或消除的藥物,治療骨刺實際上就是消炎,只有消除炎癥,減少滲出和腫脹,才可以解除疼痛,這也就是為什么骨關節炎經過治療,骨刺依然存在而癥狀全消的奧秘。
由于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關節炎,所以目前沒有根治的可能。骨性關節炎治療的目的是減輕或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并恢復關節功能、改善生活質量。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原則是結合病人自身情況,如年齡、性別、體重、自身危險因素、病變部位及程度選取非藥物和藥物治療相結合,必要時采用手術的個體化治療模式。
當出現關節的疼痛、僵硬、活動受限、關節腫脹、關節彈響又同時具有上述危險因素的時候,均應該積極就醫,排除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后,盡早接受正確的生活指導和藥物治療,延緩病情的進展,防止關節變性、殘廢。
骨性關節炎病人日常生活小竅門
加強營養,要注意補充蛋白質和纖維素,并要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晚間戴尼龍彈性手套可緩解部分手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晨僵和關節疼痛。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可用彈力護膝套以加固關節的穩定性,應避免穿高跟鞋,避免跑步和球類等劇烈體育運動,睡眠時不要在膝下墊枕頭,以免引起關節變形。頸椎骨性關節炎患者應避免長期伏案、仰頭或轉頸,必要時使用護頸,枕頭的高度要適當。
腰椎骨性關節炎患者可使用腰骶圍腰;腹前突者可使用腹帶,應睡硬板床。足骨性關節炎患者可通過鞋墊、硬底鞋等防止足部關節變形。注意患病關節的保暖,經常洗熱水澡有利關節軟骨的保護。
體育鍛煉的要點:強度低、有節奏、不間斷和持續時間較長。運動應該持續20分鐘,每周4次。患者應該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如鍛煉后關節有持續的痛,則應該降低鍛煉的強度和縮短鍛煉時間。
還要提防這些誤區
誤區一:中藥活血通絡,可以治療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的病根是關節軟骨代謝異常導致的退變,所以“活血化絡”的中醫療法只是對癥治療,并不能從根本上治療骨性關節炎。
誤區二:消炎止痛藥效果好,疼就來兩片,很方便。
消炎止痛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雖然患者感覺不疼了,但是軟骨的病變依然存在,繼續活動會對關節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誤區三:按摩、熱敷、牽引,舒服還沒有副作用。
這些理療只能暫時緩解疼痛。它未從病因入手,達不到治療目的,不能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我們認為在配合系統的治療的基礎上針對局部的痛點或不適,可以適當選用這些理療康復措施。
誤區四:關節痛,得補鈣。
骨性關節炎的病變是氨基葡萄糖減少,與缺鈣無關,補鈣只對骨質疏松癥有益處,但對骨性關節炎并沒有治療作用,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