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睡眠是人體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深圳市第二中醫院(福田區中醫院)失眠心理門診金洪鑫醫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文化變化,愈來愈多的年輕人睡眠不足,出現慢性睡眠障礙。現在,我國失眠發病率高達40%以上,約10%的人存在慢性失眠。”睡眠不足會讓人出現頭暈、頭痛、情緒低落、煩躁等癥狀,對人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金洪鑫提醒,不論失眠是疾病的一個癥狀,還是獨立的疾病,都應得到重視。
1安眠藥不能隨意吃
以醫學術語來解釋,通常失眠是指入睡困難(超過30分鐘)或維持睡眠障礙(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難),導致睡眠時間減少或質量下降,明顯影響日間社會功能或生活質量。
“有人說失眠沒有什么,過一階段就好了。有人說失眠是件大事,一旦睡不好,很多毛病都來了。其實,他們說的都有道理。”金洪鑫指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將失眠分為三種,第一種為短暫失眠,通常持續數日,由于突發的緊張引起,如手術等。第二種為短期失眠,一般持續1—3周,與環境因素或緊張有關,如失戀、面臨考試等。第三種為長期失眠,一般持續3周以上,多因焦慮癥、抑郁癥、各種慢性疼痛、睡眠呼吸暫停、不安腿綜合征等疾病引起。
在診治時,醫生會根據失眠類型的不同選擇適當的心理和藥物治療方案。“如短暫失眠及短期失眠,一般無需緊張,通過自身調整或簡單的治療,一般就可恢復正常睡眠。超過3周以上的失眠,即長期失眠,往往很難自愈,最好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除此之外,金洪鑫強調,長期失眠者切忌簡單服用安定片及其他藥物,以免貽誤治療時機,造成不良后果。“因為很多疾病在早期或癥狀輕微時,治療效果更好,治療所需時間更短。”
2噩夢頻發需治療
一些人認為,多夢屬于睡眠結構問題,不用放在心上。金洪鑫表示,這種想法并不合理。“如果因為多夢而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白天經常出現頭暈,疲乏,精力下降等,其實也需要治療。”
金洪鑫指出,隨著睡眠醫學的發展,通過多導睡眠監測,發現夢是人睡眠的組成部分,是人腦的一種機能,一種正常的活動。“幾乎每個人都做夢。說自己不做夢的人是他醒時遺忘了。”
大多數人每晚有4—6次做夢的睡眠,8小時睡眠中有2小時可能在做夢。然而,為什么自覺多夢的人會疲乏,感覺沒有休息好呢?“是因為做夢的睡眠(快速眼動睡眠)和不做夢睡眠(非快速眼動睡眠)各占比例要合理,如果做夢的睡眠所占比例較多,那么深睡眠可能缺乏,這種情況稱為睡眠結構不合理,會影響睡眠質量導致疲乏。”
另外,不少人都有過“發噩夢”的經歷,金洪鑫介紹,夢魘也稱噩夢發作,是以恐怖不安或焦慮為主要特征的夢境體驗,事后患者能夠詳細回憶。有報道指,兒童夢魘發病率在15%左右,成年人在5%-7%。“夢魘頻繁的話,可能與人格障礙有關,也與童年時代艱難復雜的境遇經歷、青少年或壯年時的人際關系不良有關。若經歷了不平常的事件及刺激,或睡前閱讀驚恐故事等可誘發夢魘。”她指出,多導睡眠圖檢查提示,患者于快速眼動期突然覺醒,睡眠結構不合理。頻繁發作的夢魘可以進行認知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
3失眠可能是心理問題
“失眠可由許多原因引起,其中包括一些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如甲亢、慢性腎功能不全、抑郁癥、焦慮癥等,還有一些屬于心理生理性失眠。”金洪鑫舉例說。所以,在治療失眠前應進一步進行相應實驗室檢查及相應的心理測試,排除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
心理問題存在于絕大部分失眠者中。“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認為有一句話對失眠的患者很重要,就是不要恐懼失眠。很多人都有過失眠的經歷,短暫的失眠,身體自己就能調整好,因為睡眠是個生理過程。若對失眠過于恐懼往往使短暫失眠變為慢性失眠。這是因為患失眠的人,由于失眠引起的軀體不適及不愉快感,往往對睡眠充滿期待和恐懼。”她說。因此,這種復雜的心理使人在睡前不能放松,但進入睡眠狀態恰恰是需要放松的,從而導致入睡困難、睡眠淺和易醒。“只要我們調整好對失眠的認識和態度,積極配合治療,相信大家會走出失眠帶給我們的不適。”
認知行為治療適合伴有心理問題的失眠者。傳統的中藥和針灸治療也適合大多數失眠者,它的優點是副作用小,效果可靠,白天無困倦等。金洪鑫指出,醫生針對個體的癥狀、患者體質特點,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療效。除此之外,她建議患者可以進行一些放松訓練、瑜伽、音樂療法作自我調整。而在飲食方面,桂圓蓮子粥等食療也有助于改善睡眠及失眠所致的軀體不適。
4治療失眠
要“對癥下藥”
要正確地治療失眠,金洪鑫認為,應根據具體問題來分析。當失眠是某些疾病的癥狀時,要治療原發病。“如抑郁癥失眠先抗抑郁,甲亢失眠先治甲亢。當失眠是獨立疾病時,則可根據不同的類型,選擇藥物、針灸、心理等治療手段。每個人對不同治療方法的反應也會有不同,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她建議受失眠困擾的患者,如經自身調整或簡單治療不能恢復好的睡眠,不妨向專業的醫生咨詢。
在面對失眠問題的時候,可考慮進行專業的治療。“隨著現代醫學對睡眠的重視,很多醫院成立了睡眠醫學專科,專業人員可對患者的失眠進行專業的分析,輔以相關的檢查,進行診斷,并根據診斷的結果進行相應的治療和行為心理的指導。”金洪鑫再三提醒,治療失眠一定要有專業醫生的評估和診斷,“如果不分原因就服用藥物治療,有些患者雖然能在短期內緩解失眠,卻有可能延誤了原發病的治療時機。”
5
睡眠時間
并非越多越好
金洪鑫指出,不同年齡所需的睡眠時間不同,成年后睡眠時間相對穩定,絕大多數正常成年人的睡眠時間是8小時左右。“可是,睡眠時間存在個體差異,對每個人來說能保證自己心情舒暢,精力充沛的睡眠時間,就是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如愛迪生平均每天也只是睡4小時,由此可見,睡眠時間不是越多越好的。”
一些人認為睡眠時間長,可以保養腦力,結果每天睡10多小時,卻適得其反,越睡越乏力、醒后有頭暈不適感,為什么呢?她解釋,如果一個人入睡快睡眠深、睡上6小時即可完全恢復精力。相反,入睡慢睡眠淺、噩夢者,即使睡上10余小時,很難精神清爽。這是因為睡眠分為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兩部分。非快速眼動睡眠的第三、第四期睡眠,即常說的深睡眠,是最重要的。“通過深睡眠,腦可以得到充分休息,消除疲勞效果最好。而快速眼動睡眠主要是軀體,特別是肌肉的休息,腦的活動與清醒時差別不大,并常伴隨做夢。”
“有時,一個短睡眠者其實深睡眠的時間并不少,所以說‘睡多睡少一個樣,關鍵還是看質量’。失眠者應通過治療提高睡眠質量,單純延長睡眠時間對身體是無益的。”她表示。
相關
鏈接
如何科學使用安眠藥?
不同的失眠者對于吃安眠藥的態度截然不同。有些人只要失眠就吃安眠藥,有些人失眠很嚴重也不吃安眠藥。安眠藥的使用,往往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
那么,在哪些情況下適合使用安眠藥呢?深圳市第二中醫院(福田區中醫院)失眠心理門診醫生金洪鑫指出,因身體疼痛或手術引起的入睡困難,或失眠癥狀相當嚴重時可服用。精神極度疲乏、壓力負擔過重可酌量服用。
金醫生指出,并非每個人都適合服用安眠藥,如孕婦、哺乳期及照料孩子的母親、患有心臟、肝臟、腎臟病的人、睡眠呼吸障礙患者、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及重癥肌無力患者、日夜節律障礙者、年紀大身體虛弱的人都不宜服用安眠藥,此外,喝酒后也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