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天氣干燥,人容易得口腔潰瘍。很多人把口腔潰瘍當作小病,認為去醫院不劃算,但那種“吃一口飯疼一下”的痛苦,又讓人煩躁不已。秋季是口腔潰瘍多發季,嚴重者不論說話、吃飯、喝水,都是“疼在嘴里口難開”。怎樣才能減輕呢?不妨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口腔潰瘍的注意事項:
盡量少吃刺激性調味品,如辣椒、醋、姜等,同時少吃油煎食物和其他太過粗糙堅硬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刺激潰瘍面進一步擴大。
多吃一些盛產于秋天或富含維C的食物,如蓮子、藕、橙子等,對治療口腔潰瘍都有很不錯的效果。
每次進食后,可用放了少許食鹽的溫開水漱口,防止因食物殘渣加重繼發感染。
上班族的最佳食療法:上班前用涼水把銀耳泡上(這樣燉時容易出膠),下班回來后把泡好的銀耳放在電砂鍋里燉至六分爛時,把帶皮的梨切成塊放入鍋中,然后把電砂鍋調到保溫檔,加適量冰糖,第二天起床時就能吃上非常棒的銀耳羹了。這對滋養肺胃,預防口腔潰瘍很有效果。
1、將少許白糖涂于潰瘍面,每天2—3次。
2、用棉簽蘸取少許冰硼散,涂在患處,雖然感覺有點苦,但堅持2—3天后,創口即可愈合。
3、將大蒜表皮撕掉,取包裹蒜瓣的透明薄膜,敷在口腔潰瘍處。
4、清潔口腔后,再用消毒棉簽將蜂蜜涂于潰瘍面上,暫不飲食。15分鐘左右后,可咽下蜂蜜,再繼續涂拭,一天可重復涂拭數遍。
5、用云南白藥外敷口腔潰瘍創面,一日2次,一般2—3天痊愈。
中醫對于口腔潰瘍的專業治療:
口腔潰瘍的全稱為復發性口腔潰瘍,臨床上有其特點,首先是部位在口腔粘膜上,并有四大特點:“紅、黃、凹、痛”。生口腔潰瘍時潰瘍的周圍會紅腫,但潰瘍本身一般是黃色的,形狀是凹進的,通常比較疼痛。從中醫的角度上講,口腔屬脾胃所主,其表面發生病變多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
脾胃積熱:此型最為多見,約占口腔潰瘍患者的70%以上。癥見口舌多處糜爛生瘡,瘡面紅腫,灼熱疼痛,甚則口臭牙齦腫痛,伴口渴多飲,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瀉火,蕩滌胃熱。方藥:山梔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大黃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黃連10克,竹葉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
脾胃陽虛:此型較少見,多見于中老年人或體質虛弱的幼兒,癥見口舌生瘡,潰瘍面色白,周圍不紅,數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溫,口干喜熱飲,腰背酸痛,尿頻清長,大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弱。治宜溫補脾腎,引火歸源。方藥: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鐘),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藥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蒼術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脾胃虛弱型:多見于女性患者,癥見口舌生瘡反復發作,瘡面色淡凹陷,伴補疲氣短,不思飲食,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補中益氣,健脾化濕。方藥:炙黃芪30克,紅參10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術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口腔潰瘍的發生多與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內分泌變化、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缺乏微量元素等有關。此外,梅毒也會引起口腔潰瘍;一些屬于自身免疫性方面的疾病,也會出現口腔潰瘍。如紅斑狼瘡,部分患者也會出現口腔潰瘍。經常出現口腔潰瘍的患者,不要掉以輕心,要及時到醫院查清病因,對癥治療。
口舌生瘡(口腔潰瘍)雖非大病,然治不得法則纏綿難愈,給人帶來一定的痛苦,余對此深有其感,從我記事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四歲時由于患口腔潰瘍,不能正常飲食,只能把餅干一類的食物用開水泡成糊狀才能勉強進食,其痛苦之狀,至今記憶猶新。只記得當時還光著屁股,端著茶缸坐在鍋頭炕沿邊吃糊狀食物,喝蜂蜜水,那時農村缺衣少食,哪有錢醫治,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口瘡也就慢慢痊愈了。時至今日,方知口腔潰瘍病的產生是由于心熱脾實之故。
中醫對于本病的認識各家不一,直至今日,諸家見解也不盡相同,有的認為是實火,但單純用涼藥反而無效,有的認為是虛火,按法治之,效果也不明顯。其實,由于個體差異性和疾病的階段性的原因,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發生此病,但不論是哪個階段,其最終導致此病的根源是心熱脾實,臨床治療時必須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才能取得較佳療效,余臨證常用甘草瀉心湯,大瀉心湯和大小柴胡湯等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療效甚佳。現附幾則名醫驗案,以供同仁研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