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五色入五臟”之理論,黑色是腎虛、氣血淤滯等警訊。人體的眼皮是全身肌膚最薄的地方,黑眼圈實乃腎虛導致眼皮水腫、氣血運行受阻所致。多數朋友們都認為,黑眼圈就是由于太疲勞或常熬夜而引起的。其實,除了這個原因外,一些婦科疾病也會引起黑眼圈,比如痛經或月經不調可以讓女性老是“熊貓眼”。總之,如果黑眼圈長期存在,女性不妨去做做身體檢查,其中包括婦科檢查。
黑眼圈長期存在 痛經不可忽視
對于女性來說,如果黑眼圈長期存在,有可能是由痛經或月經不調所引起的。中醫認為,月經不調、痛經是由氣滯血淤、寒凝血淤引起氣血運行失常所致,而黑眼圈便是氣血運行失常在面部的表現。女性朋友得了婦女病,多以臟腑功能失調、肝郁、脾虛、腎虛為主,導致氣滯、血熱、血淤等,由此造成內分泌紊亂。此外,經血量過多或患有功能性子宮出血的女性,以及一些卵巢疾病,也容易出現黑眼圈。
月彎形的黑眼圈特別要引起女性朋友的重視,這種黑眼圈是從內眼角向下方約呈45度角的棕褐色或淺灰黑色月彎形條狀,年輕時不明顯,到中老年時期開始走向外上方一直達到外眼角,呈完整半圓形,約數毫米。這一類的眼圈發黑,一般是隨著年齡及身體健康狀態的變化而形成,多因患嚴重失眠、貧血或某些婦女病,如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及性生活不節制等,色澤會加重而明顯。
黑眼圈是慢性疾病的外在表現
慢性肝病,尤其是肝功能長期不正常、肝腫大者,黑眼圈往往長期存在。慢性胃炎患者如果長期消化、吸收功能減退,胃炎反復發作,黑眼圈也會加重。患有神經衰弱兼內臟疾病,尤其是慢性胃腸疾病的人,所出現的黑眼圈顏色會較深,呈淺藍色,范圍也較大。
另外,黑眼圈并不是成年人的“專利”,患有慢性氣管炎、慢性胃腸炎、貧血等疾病的兒童也會出現黑眼圈。當然,絕大部分健康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眼圈發黑,并不算病態,平時要注意充足的睡眠及適當的營養,多吃些水果、蔬菜及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必要時做些眼部的保健按摩、溫敷等。祖國醫學認為,人的“氣血”盛衰及臟腑變化常在面部有所反映,因此,如果變化較明顯,持續時間較長者,應及時請醫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