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不勝數的“科學”流言在我們身邊的各個角落活躍著。對此,果殼網和《科技新時代》雜志的全體戰士決定:投入百分之百的熱情和嚴謹的態度,來終結2011年度一個又一個廣為流傳的科學流言,并揭示它們背后的真相。
你被以下這些流言忽悠過嗎?
想懷孕,少吃肉
流言:一條被廣為轉發的微博稱,“食譜中蛋白質含量過高,生殖系統中銨的含量就會相應提高,從而影響H19基因的正常印記和胎兒發育,并導致流產幾率增加。對于那些想要孩子的女性來說,蛋白質的攝入不應超過總能量的20%”。
真相:這條消息最早源于2004年英國廣播公司的一則報道,但是因為現在被壓縮到了不足100字,造成了人們的誤解。2004年,美國科羅拉多生殖中心的David Gardner博士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所在的研究小組用蛋白質含量為25%和14%的食物分別喂養兩組小鼠,一個月后,讓它們交配得到174個胚泡,并移植到代孕雌鼠體內觀察胚泡的發育情況。結果發現,飲食中蛋白含量為25%的那組小鼠的胎泡植入成功率、胎兒發育率以及發育速度都要比另一組小鼠的低。而此前有研究發現雌性奶牛生殖器官內的蛋白質代謝產物的含量增加會改變H19基因的印記,研究人員據此認為,高蛋白飲食可能會提高女性生殖系統氨基鹽的水平,進而改變在胚胎發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H19基因的印記,從而降低女性的懷孕概率。
是不是想懷孕的女性就要減少吃肉呢?英國營養師協會發言人Catherine Collins稱,“小鼠和奶牛都是食草動物,這些動物原本的飲食結構中蛋白質含量就很低,而人類的飲食結構卻不同。正常人每天攝入的飲食中蛋白質含量就達到10%~15%,遠高于食草動物通過草料獲得的蛋白質,并且人類攝入的大多為動物蛋白,其吸收率和利用率也要高出植物蛋白很多倍。”因此,將對小鼠和奶牛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直接推廣到人類身上仍需謹慎。
結論:“想懷孕少吃肉”的說法是對相關研究的曲解和誤導,“蛋白質的攝入不應超過總能量的20%”的描述更是難以給人實際的指導。孕婦盲目地減少富含蛋白質食物的攝取,造成蛋白質的攝入不足,同樣不利于自己和胎兒的健康。
水牛奶比牛奶人奶更好
流言:水牛奶是“世界上最接近完美的牛奶”,營養價值遠超出普通牛奶,甚至比人奶更好;它還具有抗衰老、抑制腫瘤、減肥等神奇功效。
真相:在主要營養成分上,水牛奶的總干物質(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的總和)要高于一般牛奶,乳糖含量和總礦物質含量均與一般牛奶差不多。但也就是僅此而已了。水牛奶的營養價值并非優于人奶—奶中的蛋白質可分為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兩大類,前者較難被人體消化和吸收,后者易于被消化和吸收。人奶中乳清蛋白的比例遠高于水牛奶,因此更適合嬰幼兒飲用。此外,對嬰幼兒大腦發育至關重要的乳糖,水牛奶中的含量也要遠低于人奶。目前,尚無任何科學證據說明水牛奶和美容、抗衰老、抑制腫瘤有任何關系。由于水牛奶脂肪含量是一般牛奶的兩倍,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減肥的功效。
結論:水牛奶的營養成分確實比一般牛奶高(價格也高),但最適合嬰幼兒的永遠是母乳。至于美容養顏、抗衰老、抑制腫瘤之類的說法,則完全是商家宣傳的噱頭。
維生素C與蝦不能同吃
流言:“一名臺灣女孩在在晚餐吃了大量的蝦,并服用了維生素C之后暴斃而亡。由于化學作用,蝦中原本無毒的五價砷被轉變為有毒的三價砷,又稱為三氧化二砷,這就是俗稱的砒霜!”
真相:海鮮里的砷主要以有機砷的形式存在,無機砷的含量在海鮮里最多不超過總砷含量的4%,其中多是五價砷,少量是三價砷。而占主體地位的有機砷的危害非常小,絕大部分以砷甜菜堿的形式存在,它們基本上會被原封不動地排出體外。如果要在這個問題上較真,我們反而應該擔心包括大米和面粉在內的谷物產品,它們提供了我們日常飲食中大部分的無機砷。假如維生素C真能輕而易舉地還原五氧化二砷從而讓人中毒,那你要考慮的應該是“吃不吃飯”的問題。假設人體是這個還原反應的絕佳場所,被吃進肚子里的五價砷一點不浪費地全部還原得到了三價砷,那么一個人要吃多少蝦才足以中毒而亡呢?我國國家標準 GB2762-2005規定蝦蟹類無機砷的上限是0.5毫克/千克鮮重。而對于健康的成年人來說,砒霜的經口致死量約為100~300毫克。按100毫克砒霜來算,其中含有的砷元素為75毫克。假設“受害者”吃的全是達到無機砷含量上限的蝦,那她至少要吃下整整150千克才有可能被毒死。
結論:流言終結。這是一個用低級的化學知識來嚇唬人的杰作。
地震時躲進“生命三角”
流言:地震來時要到桌子、冰箱、沙發旁蹲下,如果建筑物倒塌,靠近它們的地方會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生命三角”。
真相:這個說法早在2004年就開始流傳,它的倡導者、號稱“全世界最有經驗的救援隊隊長”的加拿大人Doug Copp認為,地震來時要在能形成三角形空間的位置躲避。他甚至通過炸毀樓房的試驗來證明自己這一理論的有效性。不過,Copp所做的“實驗”根本不能算是對地震的研究。曾對1999年土耳其7.8級大地震進行過詳細調研的抗震減災專家Marla Petal指出,炸藥爆破導致的房屋倒塌不能等同于地震中可能出現的房屋倒塌。房屋受到地震波襲擊時,可能發生各個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頂平塌、墻體外倒、墻體內倒和房頂M形向下彎折幾種。即便“生命三角”有效,地震時人們也無法預知地震的方式、倒塌發生的方向,更無法知道什么地方會有所謂的“三角求生空間”。最重要的是,能將建筑物震塌的地震,是不會讓你和你家中沉重的家具待在原地的。伊朗國際地震工程學和地震學研究院的Mohammadreza Mahdavifar博士在2009年就曾發表論文,比較了地震救生口訣“伏地、遮擋、手抓牢”和“生命三角”這兩種方法的優劣。研究的結論是:前者是更好的選擇。
結論:流言終結。你無法預知所謂的“生命三角”在哪里,而在“生命三角”形成之前,你可能早就被飛來的各種雜物打傷了。
催熟的香蕉會導致兒童性早熟
流言:用來催熟香蕉的化學試劑會影響兒童的激素水平,導致性早熟。
真相:成熟的香蕉不便于長途運輸,為此人們將未完全成熟的香蕉采摘下來,在運輸過程中用乙烯利(2-氯乙基磷酸,一種植物激素)來催熟香蕉—— 由于香蕉本身就釋放乙烯,乙烯利催熟實際上就是一個喚醒香蕉內源乙烯釋放的過程,這種被催熟的香蕉對人體無害。但是,催熟香蕉并不代表催熟兒童。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物質,人類性成熟靠的是性激素—它有特定的結構和特異性受體,而外來的植物激素不會參與人體性激素的合成,更不會影響性激素在人體內的作用。
結論:流言終結。過量攝入乙烯利會對人體造成損害。但香蕉催熟劑乙烯利在導致兒童性早熟的問題上,完全是無辜的。
膨大增甜劑讓西瓜變“炸彈”
流言:江蘇鎮江百余畝西瓜爆炸,疑與膨大增甜劑有關。
真相:影響西瓜開裂的因素很多,涉及品種、天氣、肥料情況等諸多因素。研究表明,與晚熟品種相比,早熟的西瓜品種的瓜皮較薄,并且瓜皮中的細胞較大,排列也較為疏松,因而使得瓜皮缺乏韌性。江蘇鎮江百余畝西瓜“爆炸”很可能與早熟品種有關。目前常用的膨大劑的主要成分是氯吡脲。這是一種通過影響植物體內的細胞分裂素、生長素、乙烯等內源性激素起作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相關研究能夠證明膨大劑能直接促進西瓜吸水,增加西瓜內的壓力。對于西瓜而言,用30毫克/千克濃度的膨大劑溶液浸泡幼果,40天后瓜皮上的殘留量為0.005毫克/千克,低于國家規定濃度(0.01毫克/千克)。
結論:西瓜“爆炸”以及甜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膨大增甜劑在允許的劑量范圍內使用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睡覺抽搐說明身體機能差
流言:睡覺時抽搐是大腦以為身體快要死亡了,所以發送一個脈沖,表明身體機能不好。
真相:肌抽躍是一種急速的肌肉不自主地抽動。在情況較為嚴重時,肌抽躍癥是一種會影響人正常生活的軀體病癥,但生理性肌抽躍與身體健康與否基本沒有關系。人在睡覺時經常會發生兩種生理性肌抽躍——入睡抽搐,以及疲勞或緊張時出現的肌肉顫搐。入睡抽動是指人在即將入睡時,突然全身肌肉不自主地抽動。在此過程中,往往還伴隨自由墜落感甚至是模糊的夢境,并可能導致驚醒。研究認為,在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時,網狀激活系統負責控制心跳減慢、體溫下降、呼吸變緩這一轉換過程,而入睡抽動可能僅僅是網狀激活系統出錯時產生的一種副作用。
另一種解釋是:肌肉徹底放松時,大腦會基于應激反應模式以為我們在自由墜落。出于保護自身的需要,大腦會指揮本已放松的肌肉突然收緊,導致入睡抽動。而非快速眼動睡眠第二階段出現的睡眠錠則可能會導致肌肉顫搐。研究發現,睡眠錠的出現有助于將新信息與現有知識進行整合,這也為“抽搐睡眠學習”假設提供支持。另外,睡眠錠可以幫助我們安睡。哈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系的一項研究表明,腦電波中睡眠錠出現的頻率越多,個體抵御外界干擾保持睡眠的能力越強,相應的睡眠質量也越好。
結論:流言終結。睡眠中的抽搐是人體的正常反應,它可能起著幫助睡眠的作用,甚至和學習有關。
手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流言: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地鐵進行了多年安檢之后,突然傳出所有X射線安檢機都未經環保部門許可的消息,人們擔心“X射線安檢機會損害環境和人體健康”。
真相:根據深圳市環保部門對地鐵X射線安檢機進行的專項檢查,深圳地鐵的280臺X射線安檢機都沒有發現超劑量的輻射泄漏。經檢測,安檢機出入口兩端的輻射量都在0.15~0.3毫西弗之間,與宇宙本底輻射處于同一水平,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之所以很多人擔心X射線安檢機對健康造成損害,是把X射線之類的電磁輻射與放射性物質造成的輻射混淆在了一起。當放射性粉塵沾染到人體后,會繼續發生放射性衰變,在衰變過程中會發出各種射線,就好像X射線安檢機發出的X射線不經屏蔽、直接照射到了我們身上一樣。
結論:X射線安檢機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盡管如此,孕婦等有特殊情況的人員仍然應該避免接觸。
夏天喝放在車內的瓶裝水會致癌
流言:裝水的塑料瓶在陽光照射和熱量的作用下會向水中釋放化學物質,喝了這種水之后會增加女性患乳腺瘤的風險。
真相:這個讓很多長期在后備箱里放一箱水的人恐慌的說法其實是翻譯自一封2007年夏天在美國風傳的電子郵件。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其他版本,例如有人宣稱這個結論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成果,還有人說這是美國流行歌手謝莉·克羅的親身經歷。但經過查證,無論哪個版本都是虛構的。當這封郵件在美國風傳的時候,國際瓶裝水協會(IBWA)和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都發表了相應聲明,稱“放置在高溫的汽車中的瓶裝水容器會析出導致乳腺癌或其他疾病的化學物質”的說法沒有根據。
實際上,超市里賣的塑料水瓶90%以上都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為瓶體材料(還有一些水瓶使用高密度聚乙烯等材料,它們的情況與用 PET材料制成的水瓶類似)。PET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制品中的這些分子鏈彼此纏繞在一起,常溫下不流動,更不會向水中擴散。在高溫下PET確實可能發生反應,但需要的溫度遠高于夏天車里所能達到的溫度(要使PET發生明顯分解,最低溫度也要120攝氏度)。夏天車里的溫度確實很高,但是顯然不會達到足以讓PET產生明顯分解的溫度,否則那就不是汽車而是烤箱了。
不過,盡管在日常使用溫度下PET不會分解,但是其中含有的小分子雜質還是有可能溶出,帶來潛在危害。針對這些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國家推出了專門的強制性行業標準,將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小分子物質限定在很低水平。
結論:流言終結。對正規廠家生產的符合標準的PET瓶制品來說,在夏季高溫的車內不會有分解反應發生,可溶出物的含量也微乎其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