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就是你,我爸有錢……
大學生竟因六毛錢車費,磚拍公交司機后腦。司機稱打人者曾叫嚷:“打的就是你,我爸有的是錢!”據《錢江晚報》報道,浙江寧波2名大學生在公交車到達終點后拒絕下車,按規定坐回頭車需重新刷卡,但2人未再次買票。司機提醒2人買票時,引發雙方口角。爭吵中,其中一名男子動手毆打,下車后用磚頭砸司機后腦。
這句刺耳的叫嚷勾起了公眾對于“我爸是李剛”的記憶,也有部分公眾認為,這件事應完全歸罪于年輕無知,說不定還有自卑心理在作怪。
遺憾
“我爸是李剛”的翻版
這件事可謂是“我爸是李剛”事件與藥家鑫事件的復合版本。幸運的是,砸人的大學生沒有造成人命案,還給自己保留了反思、糾正錯誤的機會。打人還叫囂著“我爸有的是錢”,是不是在表達:有錢就是萬能的,有錢能擺平一切;老子有錢兒子就高人一等;有錢打了你又怎么樣,大不了賠錢……自己沒刷卡反而動手打人,可以說是一時的沖動,但沖動的背后是文明素養的反映,是人生價值觀的體現,是一種生活理念的寫照。
因果相聯,“我爸有的是錢”的叫囂與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也分不開:當今,資本的強勢、有錢人的炫富與在社會公益面前的橫行、少數官員的腐敗乃至司法時有不公等,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們——錢可通神,錢可以解決問題。所以,社會上也才有了孩子把當貪官當作了自己的理想。最后,孩子之所以叫囂“我爸有的是錢”,與家庭教育不足是分不開的。富裕之后,還得學會正確對待財富。要說的是,請別讓錢把孩子給害了。
析因
父母溺愛造成的
在大學生屢屢闖禍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部分大學生自私、任性、暴戾、偏激、急躁等性格。這些怪異性格的形成,雖然有教育的缺失,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造成的?!芭踉谑掷锱滤ち耍谧炖锱禄恕?。對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順,孩子能想到的,父母也想到了,孩子沒有想到的,父母還想到了,使孩子長期生活在真空中,沒有學會獨立生活、沒有學會和別人相處、沒有學會處置突發事件。孩子上大學后,由于父母不能陪伴,有時就連得到父母的一句問候也成奢望,更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了。一切都要靠自己,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由于環境的變化、學習的壓力、生活的不順,使大學生經常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導致心中的怨恨與日俱增,就像火山一樣達到一定的量后就會爆發,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在“蜜罐”里長大的,現在談溺愛雖然為時已晚,但畢竟對現在的父母還是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溺愛不是愛,而是害。要避免大學生暴力犯罪的發生,除了家庭進行正確的引導外,學校有必要專門開設心理課,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保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李方向)
時代的浮躁綜合征
不知曾幾何時,寬容精神卻與我們漸行漸遠,很多人變得沖動和浮躁,自私和狹隘,遇事不能正視自己,更不會善待他人——“浮躁綜合征”的群體性蔓延,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升級”的根本。如是傳統價值和美德品質的淪落,表象因素是現代人的情感交流冷漠,而真正的根源則是傳統人情社會向陌生人社會即公民社會轉型的必然性陣痛。我們漸漸拋棄了人情與血脈的聯系,但應有的公民素質和公民理性的成長卻極其緩慢,“浮躁綜合征”所對應的不是道德風氣的淪落,而是公民契約理性力量薄弱導致的社會紐帶斷裂,同時也反襯出社會結構危機和階層固化的某種征兆。
“浮躁綜合征”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正視和解決的時代命題,是一項涵蓋政治、經濟與社會多領域,包含著道德建設與制度建設雙層面的系統工程,泛泛地進行道德建構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有不斷出臺符合經濟規律、有利于社會良性發展的有效公共政策,才能真正破除這種轉型陣痛,推動公民社會的成長與成熟。
觀察
完全是沖動無知
因六毛錢車費對公交車司機拍板磚,并叫囂“打的就是你,我爸有的是錢”,這位大學生的行為令人匪夷所思,每一個看到這條新聞的人都禁不住要問,這位大學生到底怎么啦?在人們心目中,大學生是有知識、有文化、懂禮貌的人,若不是媒體報道了,真無法把大學生與欠“六毛錢公交車費”、對公交司機拍“板磚”和叫囂“打的就是你,我爸有的是錢”聯起來,或者聽者根本無法相信這是真的。
有人或許感嘆“90后”墮落了,有人或許覺得這教育失敗。這些說法貌似有道理,但筆者認為,這些說法號錯脈看錯病了。其實,這一“板磚”只是打出這位大學生的“年輕無知”而已,沒有別的。
首先,這位大學生是“大一新生”,換言之,剛邁進大學門檻不久,還沒有經過大學教育的深度塑造,身上充滿稚氣,缺乏包容、理性和知性,一時做出極端的事來,年輕無知多于其他。
其次,這位大學生的同伴說了一句比較能對上“常人心理”的話——“司機催他們補車費,他們覺得沒面子”。這傳遞出這位大學生年輕氣盛和好強斗勝的“戾氣”。
不管怎么樣,都說明同一個問題,年輕人魯莽無知。有一首歌叫“沖動的懲罰”,用在這位大學生身上再恰當不過了。這一板磚,換來七天治安拘留,賠付3600元醫藥費以及承擔網民的口水和道德譴責。原本非常簡單的六毛錢的事,弄得這么嚴重和復雜,給他人帶來了極大傷害,也牽動了社會的神經,是一個教訓。這個教訓不僅是這位大學生的,也是社會上缺乏包容和理性的公民的,還是年輕人的家長的。(王捷)
不必上綱上線
這本來或是一起并不復雜的沖突事件,一方是大一的學生,一方是公交司機,沖突因為買票而引發。但是這事件卻因為一句“打的就是你,我爸有的是錢”而迅速傳播,并引來不小的關注。由此,一起簡單的沖突事件,立即上升到了“我爸有的是錢”的社會高度,其指向也不再是沖突本身,而是“有的是錢”背后的深邃。
從新聞中容易看出,對整個沖突事件的描述,側重點就放在了“我爸有的是錢”身上,刻意突出“我爸有的是錢”的符號性。但是,“我爸有的是錢”不等于“我爸是李剛”。在這起事件中,“有錢”的色彩其實并不突出,在法律面前,“有錢”的魔力也未能展現,當事人一樣受到了法律的懲罰。具體到當時的情景中,喊出“我爸有的是錢”,也不代表所有的富二代都是紈绔子弟,狂妄自大,有恃無恐。
換言之,“我爸有的錢”恐怕只是個例,不宜上綱上線符號化,在法律面前,縱然有錢也得依法辦事,“70碼”不會重演。與之相比,真正可怕的倒是權力的影響,人治大于法治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權力約束乏力,這也是“李剛事件”之所以引起巨大反響的重要原因?!拔野质抢顒偂币沧鳛橐粋€社會問題的符號,被賦予了多重意義,被諷刺、調侃,恰像一面鏡子,折射幾多問題,以至于很容易就能再激蕩民意的漣漪。“我爸有的是錢”性質不同于“我爸是李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非要將一件本簡單的沖突符號化,通過“我爸有的是錢”上綱上線,反倒走上了歧路。(丁洪先)
■提醒
自私冷漠催生行兇“激情”
大學生應該是一個激情四射的群體,風華正茂的他們有著廣闊的揮灑激情的空間,究竟是什么讓他們中的一部分將激情轉化成了暴戾,以至于一言不合便惡向膽邊生,做出此類令人大惑不解的“激情行兇”事件?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自私冷漠,以自我為中心。
藥家鑫以及他的同學不是都在強調“農村人很難纏”嗎?板磚砸向公交車司機后腦的寧波大學生不是說讓他補交六毛錢車費“很沒面子”嗎?他們在行兇之前可曾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過一絲一毫?是他們骨子里透出來的自私冷漠催發出了他們不顧一切的行兇“激情”。那么,我們更該思考的是,如何消除這種人性之惡,代之以人性之善?(辛木)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