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簡介:余人,橫跨企業界、文學界、藝術界和教育界多個領域的跨界奇才,被《南方人物周刊》《男人裝》《看天下》多家媒體稱為“最年輕的上市公司總裁”,創辦藍海營銷機構,擁有多項設計專利,時任多家上市集團運營總裁和首席顧問等職務,2011年發表“我老爸”系列教育專欄。】
小時候老爸經常出差,我常常盼著老爸早點回來,不僅是因為想念老爸,更是因為老爸出差回來往往會給我帶禮物,在那個物資缺乏的時代,即便是一盒普通餅干也是很不錯的禮物了。
每次老爸一進門,在我的歡呼聲中一把抱起我,一分鐘招呼過后,老爸就會讓我背對著他站好,開始了他對我的例行考試:“老爸今天穿什么顏色衣服?”“灰色工作服,里面是媽媽給你織的那件灰色毛衣。”“褲子和鞋子呢?”“黑色的褲子,大頭皮鞋。”“嗯,知道爸爸剛才從哪條路回來的嗎?”“知道,老爸是從煤礦局那邊回來的,因為老爸的大頭皮鞋上都沾著煤渣。”
這樣的對話發生在每一次老爸回家的時候,當然,我能夠一一正確回答之前,曾經歷過若干次的錯誤回答,也因此得不到老爸給我帶的禮物,這種強制性培養方法很快培養了我的一項重要能力:細節觀察能力。一年之后,它的好處就得到了神奇的驗證。
8歲左右,媽媽騎著老爸的那輛自行車,帶我去小姨家,在偏僻的公路拐彎處,被一輛貨車刮倒了,媽媽受傷了,我也被嚇壞了。好在離小姨家已不太遠,后來終于費盡周折托路人帶話給小姨,她趕來把媽媽送進醫院,派出所警察也來了,但由于肇事司機早已逃離現場,媽媽無法記得肇事車輛的一些特征幫助警察找到肇事司機。這時我忽然想起來什么,告訴警察叔叔:我記得貨車后面那“個鐵牌子上的數字……”
憑借我的線索,肇事司機當晚就被抓獲,而我那時已經在老爸的強制性觀察能力培訓方法中耳濡目染一年了。我并不知道記得車牌號對破案有啥幫助,只是被習慣強制性地提高了敏感度,對任何一件發生的事情、出現的人物都有一個全面細致的觀察過程。
2008年,我受邀為某公司做1.5億海外私募融資計劃。當某國最大的私募財團來華對該
我敏銳地公司做凈資產調查時,透過某個小細節發現了對方最關注的關鍵環節,隨即對癥下藥,最終完成了私募到款計劃。
在很多實際的工作中,面對同樣的人、事物,我總會發現一些別人無法發現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是最終成功的關鍵助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