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表親的寶寶8個多月了,最近來泉州,不知是不是水土不服還是什么原因,不喜歡吃東西了,有什么妙招可以幫寶寶開胃的。”一位媽媽想問問表親孩子的問題。一些媽媽建議煲湯的時候加兩顆咸橄欖,可以開胃助消化。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廖立行稱,一般來說,泉州的夏天比較燥熱,容易造成胃陰不足,繼而影響食欲。煲湯的時候加兩顆咸橄欖比較通用,對一些孩子有用,可是,如果陰虛太嚴重或者濕氣太重而傷食的,則起不到太大作用。若想用中醫調理,可以看看下面幾種類型,是否能夠對號入座,如果自己把握不準,還是請醫生幫忙診斷。
腹脹易吐
用藿香正氣水
有的家長遷就孩子,以生冷瓜果、冰凍飲料來代替飲食,由于小兒胃腸黏膜柔嫩,血管豐富,特別是當冷飲進入胃內時,會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縮,胃酸等消化液分泌減少,使小兒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胃口都受到影響,從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食入易吐,疲乏,舌苔色白較厚。甚至陽氣伏郁而出現惡寒發熱,即中醫所謂的“陰暑”。這種情況,可用中成藥藿香正氣口服液來治療。
四神湯
適合脾虛寶寶
脾胃虛的小兒表現面色萎黃或蒼白,眼帶青暗,鼻梁有“青筋”,身體偏瘦,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大便稀軟或夾不消化物,舌頭顏色偏淡。可常煎服閩南四神湯,即蓮子、芡實、淮山、茯苓四種中藥合煎,燉瘦肉或雞湯均可,此外,永春養脾散、醒脾養兒沖劑也可選用。
飲食上,要給小兒多吃些五谷雜糧,如赤小豆也有健脾補血的作用,特別適合脾虛兼有貧血的小兒。
養陰開胃
可以嘗嘗山楂
夏天天熱汗多,本就易傷津液,所以癥狀反應最大的就屬這種平日胃陰就不足的寶寶了,此癥型除明顯厭食外,多見大便干結、手足心熱、容易出汗、口干,飲多食少,易煩燥、入睡不好,皮膚干,或有低熱,舌紅苔少而干。感冒后厭食的寶寶也多見此型。
應滋陰養胃,藥用沙參9克、麥冬9克、石斛9克、太子參12克、火麻仁6克、谷芽12克、山楂15克、茵陳9克煎服。山楂消食開胃,又酸斂有養陰之功,可用用,但山楂不宜太甜。
消化不良
試試小柴胡沖劑
現在的寶寶與過去不同了,往往不是沒東西吃,而是家長們急著向他們灌輸營養,導致營養過剩,消化不良,產生氣滯,癥見不思飲食,食則飽脹,嘔吐酸餿,口臭,大便溏薄、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苔厚膩。
可以試試越鞠保和丸、小柴胡沖劑等中成藥以消食理氣,促進食欲。(本網記者 陳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