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長樹立起良好的心態
1、家長要學會“狠心”
不少家長,特別是隔代的家長,送寶寶到幼兒園后,聽到孩子的哭鬧很心疼,不放心。有的自己也跟著掉眼淚,有的一步三回頭,有的透過門縫向里張望……還有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會長時間地站在陽臺上看,有的甚至偷偷躲在草叢里聽自己的寶寶有沒有在哭鬧。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的哭鬧時間延長、次數增多。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孩子就會知道只要哭鬧就可以不去上幼兒園了。因此,家長一定要“狠心”,讓寶寶逐漸培養起自覺入園的好習慣。
2、不要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
有的父母在送寶寶入園前,經常會有意無意地說“你再不乖,就送你去幼兒園。”或者是“現在多玩玩吧,過幾天就要到幼兒園里做規矩了。”這樣的言語會讓孩子認為幼兒園就是懲罰自己的地方,從而產生抵觸情緒。
爸媽要調整好心態,給寶寶以積極的暗示。當寶寶對爸媽產生依戀和依賴不想去幼兒園時,很多爸媽往往心軟、動搖。須知,寶寶雖小,對爸媽的情感、心態卻是十分敏感的,當寶寶察覺到爸媽的動搖心態時,會強化他不愿上幼兒園的想法。所以爸媽應把握好心態,保持愉悅的情緒狀態,送寶寶進幼兒園,并對寶寶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鼓勵。
3、重視入園前老師的家訪
很多幼兒園在孩子入園前都會安排老師上門家訪,這是父母、孩子與老師溝通的好機會。家訪的老師一般會詢問寶寶睡眠時間的長短、家里叫什么小名、睡覺喜歡抱什么東西等,以初步了解寶寶。家長一定要安排時間,讓孩子盡早地認識老師。
4、多與寶寶交流
當寶寶從幼兒園回到家,爸媽可以問他在幼兒園里都學了些什么,今天最高興的事情是什么等,了解寶寶的心理感受,及時幫助寶寶消除一些情緒問題。
六、寶寶入園年齡要適當
從寶寶的生理、心理發育過程來說,36個月的寶寶基本掌握了吃飯、大小便、穿衣穿鞋、自己入睡等自理能力,智力發展上開始對外界有更多的了解和要求,語言上有足夠的詞匯自我表達,情緒上開始能夠體會自己的心情、理解別人的情緒,是比較適合入園的年齡。
但是,如果寶寶平時與父母分別時沒有強烈的大哭大鬧、生活有規律,大小便基本能自我控制,同時能理解和服從大人提出的基本要求,不怕和陌生人相處,那么提前入園也是可以的。
幼教專家認為,從心理上來說,3到6歲的孩子判斷是非、分析問題的能力很低,孩子不會明白家長很忙是什么感覺,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己,看著日托的孩子的爸爸媽媽來接孩子回家,而自己卻不行,從而產生一種被拋棄的心理,在親情上會產生疏離感。從性格上來說,孩子的成長是通過與家庭、幼兒園及社會周圍環境的互動完成的。全托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幼兒園的小朋友和老師在一起,與家庭及社會環境接觸很少。1到3歲的孩子盡量不要全托,那樣會破壞寶寶內心的安全感。如果家長確實無暇照顧寶寶,那么一定要為寶寶挑選一所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機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