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31日訊 傳統春節即將到來,隨著裝修工程進入尾聲,業主們開始紛紛步入家具大采購階段。不過,近日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各類消費糾紛也隨之增多,其中實木家具銷售人員利用混淆概念的方法,忽悠消費者的情況較為常見。為此,記者就實木家具選購和辨識方面的疑問,咨詢了行業人士。
實木家具提法不一 消費者易混淆概念
近年來,實木家具以其溫潤質樸、古典雅致、自然環保、堅固耐用的特點,而備受消費者青睞,然而記者同時了解到,實木家具也是所有家具消費投訴中的一大焦點。
記者了解到,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發布的《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家具構件必須達到70%以上的實木標準,才能稱其為實木家具。而在實際家具市場上,為了以實木作為賣點,不少商家把與實木沾邊的家具都統稱為實木家具,混淆概念。另一方面,目前家具市場對木制家具的分類及提法缺少明文規定,且界定標準也比較模糊,也給了許多投機取巧的商家提供了以次充好、魚目混珠的機會。
那么,究竟該如何辨別真假實木家具呢?行業人士介紹,首先,消費者應當對實木家具的分類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選購家具時有的放矢地對銷售人員進行詢問。具體而言,木制家具大致可分為四類,其一是板木結合家具,是指家具框架為實木,但臺面、門板、側板等部分可能是高密度板。其二是實木貼皮家具,此類家具雖然也采用實木原料,但表面用較好的實木材料貼面,但芯材卻是選用其他較為便宜的雜木或人造板。
第三類即為全實木家具,此類家具的里外用材都是以實木或原木通過直拼或橫拼而成的家具,不存在任何人造板或貼皮工藝。而最后一類木制家具則是日漸稀缺的原木家具,是用整塊方料所制而成。
并非越貴越好 把握風格統一原則
據記者了解,近幾年,隨著對森林資源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木價也持續飆高。目前市場上除了茶臺采用原木,其他家具純原木制作的則很少。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原料稀缺,節約成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塊原木進行烘干脫水所花費的時間較長,且容易干裂變形,而對小料進行加工制作則可以解決耗時問題,還可以減少廢料產生,更有利于資源的充分應用。
隨著商場上的純木質家具均有所提價,取而代之的是實木貼皮家具開始走俏。而許多消費者也表示,只要貼皮實木家具價格合理,裝飾效果和功能性不差,也愿意選購。
興業監理陳漢興則建議消費者,選購實木家具不一定越昂貴越好,有時也要依裝修風格而定。比如,歐式風格家具通常只是用木頭做框架,外面包皮,這種情況下則沒必要選用上好木料。而中式裝修風格為營造古香古色的氛圍,越昂貴的木頭越能體現自然的紋理和花色。
三個選購竅門 辨識真假全實木家具
家具市場存在“真假實木”之分,不僅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甚至許多專業人士偶爾也會看走眼。記者咨詢了相關業內人士,為讀者提供幾個選購實木家具的小竅門。
首先,貼皮家具表面的紋理較為整齊、協調,而全實木家具的紋理則更為自然。有的消費者認為木板表面有疤痕影響美觀,但是業內人士指出,由此可作為家具是否為實木的依據,并且天然形成的紋理更利于營造自然真實的效果。
其次,通過家具截面來判斷。如果截面的顏色比面板深,便是由整塊木頭制成的。另外,要仔細觀察截面所呈現的年輪與橫切面是否一致。
第三,較薄的木板,由于取材于同一塊原料,其正反面的紋理也會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外表看上去是一種花紋,那么對著這個花紋的位置,在木板的背面看相應的花紋,如果對應得很好則是純實木。
與此同時,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購買的實木家具是定制產品,那么要更加小心。若發現定制回來的家具,其品質與所期望的相去甚遠,又缺少憑據證明商品是假冒偽劣的,那么消費者退換商品的概率則很微小。此外,最好到正規運營的商場購買產品,如發生糾紛可找相關賣場負責部門解決問題。(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見習記者 徐小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