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炒房團最近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熬硗林貋怼钡南ⅹq在耳畔,最近卻有媒體報道溫州八成炒房者資不抵債,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又有人說,溫州炒房團已不復存在,純是開發商的炒作。
不管現在是否存在溫州炒房團,但溫州人被開發商炒作卻是事實。本來溫州炒房團的資金已被全線套牢,深陷泥潭而無力拔出,但問題是是十幾年來投機獲利已經成了人們對溫州人的主觀印象。精明而狡猾的開發商借溫州人的這一特征弄個渾水摸魚,虛張聲勢以圖炒作樓盤罷了。
“跳樓”的溫州人豈能炒樓
調查發現,溫州人資金非常緊張,跳樓的新聞頻頻出現,此時豈能炒房?
隨著一輪接著一輪,一輪比一輪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溫州炒房團從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取暴利變成現在的苦苦支撐。
以溫州為例,新建商品房比最高價時已下跌百分之三四十,再加上過高比例融資的財務成本,溫州炒房者即便現在把房子賣出去,也已經資不抵債。他們握著大量的房產騎虎難下,賣掉虧損更大,不賣血流不止,非理性炒作終吞苦果。而他們所用的炒房資金,70%來自銀行或社會融資,現在下跌百分之三四十,再加上融資利息成本百分之一二十,即便現在把房子賣掉,還有百分之一二十的資金缺口。炒家無力還本付息,有些人幾千萬資產一夜之間被銀行、債權人瓜分,如今身無分文,不得不“跑路”、跳樓。
顯然,此時溫州人缺乏炒房的軟、硬件。
“聲名”遠播的溫州炒房團
溫州炒房團確實是一個存在,一個符號。本世紀初,由于當時房價基數比較低,又加上銀行貸款比較寬松,大多握有幾十萬、上百萬元的溫州人,都會組團去全國各地買幾套房子,于是出現了“全民炒房”的盛況。
溫州炒房團出了大名是2009年。在防通脹氣氛中,溫州房價先于全國開始飆漲,且一直持續到2010年底。其間,溫州炒房者幾乎陷入瘋狂狀態,期房外加價幾百萬元司空見慣。在2009—2010年這輪房價高漲中,溫州炒房客主要由50%的企業主、20%的專業炒家,還有30%的官員和跟風者組成。對此,多數炒家和中介人士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企業主、專業炒家無疑是這輪炒房的“主力軍”。高峰時,有些炒房者一年至少交易幾十套。
“分水嶺”出現在2011年,“限購令”等房地產調控政策迭出,眾多高位介入的溫州炒房者開始套牢。之前溫州高利率的民間借貸資金,一部分通過企業、炒房者流入房地產市場。開發商高息融資建房,炒家高息借款炒房,已經成為業界公開的秘密。
據估計,去年7月溫州直接或間接進入房地產市場的信貸資金至少占貸款總量的1/3,而且50%以上的貸款以房地產作為抵押保全品。
企業主炒房,主要靠的是高利貸。某商業銀行甚至出現最高月息1.2分多,民間借貸月息三四分也頗為平常,企業不可能把這個融資資金投入實體經濟。高比例融資,過度房產炒作,在房產調控、民間借貸危機中,溫州炒房者的厄運隨之而來。
“以錢炒錢”已成為新溫州文化
既然溫州人已無實力組織炒房團,為什么溫州炒房團卷土重來的傳言流傳甚廣?是因為這種說法或者說造這種謠,人們很容易相信。
溫州人早期是以“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白手起家發跡,現在以錢炒錢、投資獲取暴利已取而代之成為新一代的溫州文化??v觀溫州人這幾年的投資歷程,除了炒房地產以外,他們還熱衷于投資商業地產、黃金投資市場、股票等等。溫州炒房團甚至聲名海外,解救迪拜低迷房產市場、抄底美國別墅、買韓國度假屋……即使現在國內房產市場嚴厲調控,海外市場紛紛虧損,溫州人依然熱衷于以錢炒錢。
由于大批企業逐漸放棄發家時的實業,轉向投資房地產以及虛擬經濟,以往會做生意的溫州人的形象逐漸被溫州炒房團所取代,溫州文化也隨之轉變成投機獲利?,F在的溫州文化實際上成了中國式虛擬經濟文化的代表。
溫州人被開發商“炒”了
事實上,溫州炒房團到了2012年已經是徒有虛名,近期與溫州炒房團有關的消息極有可能是開發商的惡意炒作。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打出溫州炒房團的旗號撒豆成兵,實際是虛張聲勢。
在銷售滯緩期,部分開發商可借炒房團之名博得公眾眼球,以顯示樓盤升值的潛力,這已成為很多開發商喜歡運用的一種營銷方式。后來有人說溫州炒房團是全軍覆沒,又有人出來說沒有全軍覆沒,于是吵得越厲害,網上的點擊量也就在不斷被刷新。
雖然溫州炒房團遠沒有達到全軍覆沒的程度,只是處于低潮或是蟄伏期,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目前也沒有卷土重來的條件和可能。這極有可能是開發商,借用溫州炒房客名義,人為炒作以刺激樓盤銷售。
溫州人實在是可憐,本來缺錢被逼得跑路或跳樓,這邊還被別人說成去炒樓,弄得惡名遠播。可恨可惡的開發商,借公眾已相信溫州投機文化之時再涮了溫州人一把,使得溫州人有苦難言。在這里要勸天下人,莫為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的炒作所欺騙,也不要對溫州人落井下石了。(吳潔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