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孩子是否適合步入小學階段,都有哪些判斷標準?
錢志亮:孩子的“年齡”有三個,分別是自然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自然年齡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日歷年齡了,哪年哪月哪天生。生理年齡是指生理的成熟度,即骨骼、肌肉、內臟、神經系統、結締組織等的發育程度,體現在孩子學習上的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體育達標用到的粗大肌肉運動協調能力和寫字用到的精細肌肉能力。書寫漢字與拉丁文字不一樣,寫漢字需要44條肌肉協同用力,而寫英語、法語、俄語等只需要27條,相差的17條主要就是在無名指和小拇指上。寫漢字需要無名指和小拇指做支撐,而拉丁語書寫是用小魚際(小拇指根到手腕的肌肉稱為小魚際肌。——編者注)做支撐。無名指是我們人類最后發育的手指頭,也是發育水平最低的,五周歲才開始發育。為什么歐美孩子5歲上學而中國孩子要等到6歲,主要原因之一就在這里,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漢字的識別度相對拉丁字母而言更低,需要更高的視覺精細辨別能力。如果孩子上學早,過早接觸寫字,很有可能導致握筆姿勢錯誤,寫字慢且難看,進而嚴重影響孩子的運算和書寫。一些孩子口算不達標,不是因為他算不快,而是寫不快——手的發育沒有跟上。好多孩子之所以寫不完,不僅僅是知識點不會,而是手部力量、速度、持續工作能力跟不上。
第三個心理年齡,即心理認知、社會成熟度,又被稱為心理成熟度。北師大實驗小學持續了近20年的一項入學分班心理測試表明,滿分60分,6歲的孩子應該得22分到28分。每年都會收到40多分的孩子,也會收到10來分的孩子。像40多分的孩子,雖然自然年齡是6歲,但他的心理年齡已經接近9歲,而10來分的孩子心理年齡剛滿4周歲。同是坐在一年級教室里的6歲孩子,心理年齡相差5歲!
記者:小孩子的這三種年齡是同步發育的嗎?
錢志亮:我18年的專項研究發現,53.8%的孩子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日歷年齡同步,也就是說這些孩子上小學絕對沒有問題。但是,33.8%的孩子或者生理年齡低于日歷年齡,或者心理年齡低于日歷年齡,這就意味著3個孩子當中有1個孩子上小學時吃虧,因為他的生理年齡或心理年齡的發育還不成熟。家長送孩子上學一定是依據自然年齡,可是學校老師關注的是孩子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現在孩子的學習環境和過去不一樣了,過去學習強度沒有那么大,另外可以留級。但從1986年開始推行義務教育后,留級不被鼓勵了,這就導致一些孩子把問題一年年地累積下來。為什么一些人工作后發現自己其實不笨,但讀書時表現不如別人呢?我認為主要就是家長在孩子入學時沒有關注到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
記者:同一年齡的男女生在學習能力上存在差異嗎?
錢志亮:我在研究中提出了“入學成熟度”這樣一個概念,指的是心理成熟度和生理成熟度,也就是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在研究中,我把入學成熟水平分成了8個方面,分別是視知覺能力、聽知覺能力、運動協調能力、知覺轉換能力、數學準備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品質。這8個方面又分成了52個小的基本能力。
研究發現,女生的入學成熟水平顯著高于男生。女生在聽知覺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兩項上的得分與男生有著顯性的差異。孩子上學以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聽,而很多男生在“聽”這一項上就被女生落下了。比如常見的,平時老師留的作業,男孩子就容易聽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