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沒有?今天我們以為有著“鮮明時代特征”的一些教育改革,其實也還是走在先賢們教育實驗的延長線上。
不是不能談“教育創新”,而是不要侈談“教育創新”。什么叫“侈談”?就是“夸大而不切實際地談”。明明是前人已經談過的教育理念,換了個詞來包裝——有時候甚至連詞都沒換,就說是“發明”“發現”,這就是“夸大而不切實際”。因此我說,動輒侈談“教育創新”,至少是一種無知。
各學校爭相“創新”,不能不說和我們某些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體系有關。有的教育主管部門甚至下達了學校年度“創新”指標,并統一納入考核。如此一來,各個學校當然只好紛紛“創新”,假“創新”自然層出不窮。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勇于創新是值得贊揚的,是令人欣慰的。因為當今時代,國家間、民族間競爭的核心其實就是創新力。但浮夸式的“創新”卻只能產生泡沫,而不是真正的創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這樣的創新理念用于企業產品,無疑是對的,但學校不是企業,教育不是科技。
這便涉及到對“教育”的理解。我認為,教育更多的是屬于人文而不是科學,科學(技術)產品的發展就是一代一代不斷刷新、淘汰的過程,但人文成果不是這樣的,這些成果一旦問世,就是不朽。它可以被完善被豐富,但不可能被替代被淘汰——屈原的詩歌會過時嗎?貝多芬的音樂會落伍嗎?教育理念的生命力同樣如此。孔子、蘇格拉底、盧梭一直到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理論,永遠不會失去勃勃生機。所以,在根本的教育理念方面,前人已經說得差不多了,不敢說絕對沒有創新的空間,但空間委實不大。
當然,我們也可以對“理念創新”賦予新的理解。朱永新在談到“新教育實驗”時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我們可以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教育的“理念創新”。
如果“教育創新”更多的是指教育技術、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包括課堂模式)、教育方法、教育評價、教育機制等等的變革,那我認為“教育創新”是必須的。比如現在的信息化時代,對我們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課堂模式甚至學校形態都產生了影響,從這個意義講“教育創新”,不但完全可行,而且大有可為,前途廣闊。
不過盡管如此,也不要動輒就說自己“首創”,是“國內率先”,是“第一人”。老老實實地做教育,安安靜靜地辦學校,樸樸素素地做教師,不是挺好嗎?(作者李鎮西,系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