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教育的層面及實施
文化心理層面,鄉愁教育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民族的共同記憶的敘事、傳衍、記憶、弘揚,對于克服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歷史虛無主義具有直接的針對性,長善救失功能明顯。教育內容層面,鄉愁教育通過文化遺產教育、國情教育、民俗教育、鄉土教育等方式進行,形成相應的教材、課程、案例、題材、領域,發掘和凝聚鄉愁教育研究方向。在職業教育、培訓層面,鄉愁教育對于民間工匠精神、民間科技技藝、民間生活經驗等總結與傳承,在保護民間傳統、文化遺產方面大有可為。
鄉愁教育的目的,在于喚起民族文化傳統的整體記憶和個人文化傳承,抗拒集體無意識遺忘,為中華民族保留文化基因。因此,鄉愁教育應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形成鄉愁教育的課程體系、學科體系,構建鄉愁教育價值體系、知識體系、技術體系。
凡是鄉愁所在,即是鄉愁教育的內容。首先,鄉愁的物質化載體,是鄉愁教育的依據。鄉愁主要是指對家鄉的深深眷戀。所以,鄉愁所指包括家鄉的山林、溪流、田野、菜園、特產、村落、集市、廟宇、祠堂、牌坊、學校、書院、古井、古橋、墓地等,又包括家鄉菜肴、小喫、民俗、節令、方言、傳說等等。家鄉親鄰、鄉賢、名流、匠人、奇人、奇異風景,等等,都是鄉愁教育的活教材。家鄉精英、名流的傳說,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些才是歷史教育的寶貴教材。
鄉愁教育有著豐富多彩的傳統路徑。讀經,即閱讀以儒學為主根的中國文化經典,包括傳統儒學教育的蒙學教材,是最低成本且富有活力的鄉愁教育。寫字,是中國文化傳統教育的基礎訓練。寫好漢字,是中國文化人的基本功,客觀上有利于傳統文化文脈的延續。作畫,不僅是文人畫,尤其是民間絢麗多彩的繪畫技法、工藝、流派、風格的學習、傳授、廣大、創新,是鄉愁教育的非常接地氣的領域。與之相關的還有剪紙、面具工藝,以至民間戲曲彩繪、服飾的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能夠將鄉愁教育帶入多元化境地。中華傳統武術是健體、自衛和養身的重要領域,也是鄉愁教育的當然組成。
鄉愁教育更是對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于中國文化傳統之天地正氣價值觀的倡導與弘揚,對于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探索外部世界和內在精神的彰顯與復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仍然是鄉愁教育保持生命力的舊途徑和新法門。讀萬卷書,當然要讀今人對于傳統的許多研究成果,更要以注重第一手資料的治學精神多讀中國幅員遼闊進而豐富燦爛的地方志,家族宗族譜牒,碑刻,墓銘,廟宇祠堂修繕記錄,匾額,郡望門第堂號,坊記,方言,俚語,民諺,等等。鄉愁教育意義上的行萬里路,更強調結合學業、研究走訪古村、古街、古城、古巷、古橋、古廟、古井、祠堂、摩崖石刻、名山大川,在鄉間疾走,到河邊撿石子,拜訪鄉賢、隱士,品嘗風味小喫,等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鄉愁教育,本質上是落實中國文化的知行合一為己之學的學統——為學之道的傳統。
鄉愁教育呼喚人們珍惜傳統節日假期,與家人、長者、賢者相聚、交流;清明節祭祖;重陽節敬老;善待家中老人;常懷感恩之心。
在大學教育中植入鄉愁教育,是一個值得認真關注的相對新穎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育管理與創新問題。
大學生處于鄉愁教育的黃金時期,是“十八歲”特殊時期的銜接點。此前,鄉土教育、家庭教育、生活經歷,形成鄉愁。此后,鄉愁漸漸成為生活、成人、勵志、歸屬的文化反芻。大學鄉愁教育,對于莘莘學子形成抗拒遺忘、記住鄉愁的文化無意識,恰逢其時。大學鄉愁教育意義重大,數以千萬計的學子的傳統文化價值認同,足以影響甚至改變未來中國發展的道路。
大學鄉愁教育的課程體系開發,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豐富的大課題。總的說來,既要根據現有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歸并鄉愁教育課程,又要珍視中國文化的固有傳統,超越機械部件零件組裝式的課程安排,尋求鄉愁教育課程的整體性、鮮活性、田野性、實踐性構建。
大學鄉愁教育應該十分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田野作為傳統——知行合一,為己之學;搶救記憶,激活文化。大學鄉愁教育的學科歸屬,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操作難題——鄉愁教育從文化價值層面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多學科屬性,課程體系是復雜學科、交叉學科體系,課程的開發與管理,需要用大教育的思維和管理模式進行。從德育層面看,鄉愁教育對于大學德育生態系統的構建,也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陳聞晉系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王懷民系武漢大學文學院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