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一矛盾,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教師韓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文學經典的培養在日常教學中就應當滲透給學生,不能光靠考試的時候加幾道題。學生有了興趣,自然就會提高文學經典的閱讀量。但現在語文教育大綱中劃定哪些書目要考,老師就會要求學生必須去讀,這種強迫性往往損害學生的閱讀興趣。”
冉啟斌認為:“國外的人文環境更加注重個人愛好,有利于文學經典在學生群體中的推廣。反觀國內,從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每一步都要經過嚴格的考試,分數的導向性非常明確。另外社會中也比較推崇實用主義,崇尚物質追求,人們更關注這個課有沒有用、能不能掙錢、能不能找工作。這些思想都會影響到學生和家長對待語文課的態度。”
閱讀引興趣 教師是關鍵
不論是中國學生還是外國學生,教師都有責任利用語文課,將中國文學的優美講解和傳遞給他們。
韓陽說:“教師需要思考,教材的內容是否足夠經典,是否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該把文學經典、優美詩篇、優秀小說納入進來,想辦法在教學過程當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可能是老師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出了問題,而并不是單純因為應試壓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在學中文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漢語所蘊含的美,那么,學生又怎么會拒絕閱讀呢?”(韓昊洋 馬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