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等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化和推進,已逐漸被老師所接受。目前,在課改實施階段,學校究竟 該如何設置課程才能更合理,老師在教的過程中怎樣做才能“以生為本”,學生的自主和探究學習該如何進行才能收到效果……這些課改理論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一次又一次挑戰著每一位老師。本報從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教師的教法以及學生的學法三方面入手,邀請專家、教研員和特級教師分析目前課改在實施層面遇到的問題,提出他們的建議,并附上典型案例,為教師更好地實踐課改理念提供參考。
■校長課程領導力
追問1:學校課程設置越多越好嗎?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使學校擁有自主規劃、開發、管理學校課程的權利,但在現實操作層面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有的學校成為了“超級課程學校”,校本課程竟達百門之多。那么校本課程一定是越多越好嗎?
■專家視點
課程首先要實現育人價值
王海燕(首都師范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課程實施是學校課程實驗的基本構成,課程一旦進入到實施層面,就獲得了盡顯活力與復雜性的空間。從不少學校的課程實施看,既注重了從辦學理念出發自主構建學校課程,統整國家、地方、學校的三級課程;也表現出學校課程在結構、內容與方式上的日益多樣化。
在 感受學校課程“繁榮發展”的同時,尤其需要課程工作者不斷回觀課程本身,審視課程實施中蘊涵著的本體特質,切實彰顯課程的育人功能。首先,明晰課程的教育 價值,讓課程從設計、規劃到運行、評價,始終與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保持密切關聯,成為學校規劃課程、教師開發課程的最核心起點和歸 宿。其次,兼顧課程數量與質量的統一。事實上,在一些學校開發的課程門類很多,有時為了尋求學生選擇的多樣性,有的老師每個學期都要任教不同主題和內容的 選修課,教師處于疲于開課、無暇研究的狀態;有的學校存在“因師設課”現象,一旦老師不在相關年級或班級任教,課程也就隨之消失,課程本身的穩定性、必要 性缺少論證。學校課程開發的基本目標、基本規范、基本流程,特別是學校針對教師課程開發的引導、培訓和審核、評估等環節,都有待進一步加強,以此來提升教 師的課程意識和能力,進而提升學校課程質量。最后,學校課程管理機制建設滯后于課程建設本身,導致教師的課程研發既缺少指導幫助,也易流于形式不受重視, 教師的課程合作研究、精準研究積極性不高,也直接影響了學校課程目標的達成。
追問2:校長喜歡啥就開啥課?
如今,一所學校要是沒幾門校本課程校長都不敢抬頭。但是有的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毫無依據,盲目開課,甚至有的學校僅依據校長的喜好就開課,造成課程體系不連貫,教師也疲憊。那課程的開發究竟要依據什么呢?
■專家視點
學校應該“因需設課”
韓寶江(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校長開設課程是一種積極行為,應該值得肯定,并且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助于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本也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校長拿著手中的權利任性開課,只為了一己私欲是絕對不可以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