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給小城帶來了機遇
作為在外闖蕩近30年的雄縣人,張勝民最關心的不是房產,而是未來具體能夠做什么。“聽說有坐飛機過來買房子的,我們就樂了。政府這次(控制房價)的措施太好了,對本地人有好處,對未來的年輕人更有好處”。
張勝民告訴記者,他14歲時就輟學去了北京,一開始賣羊肉,后來又去建筑工地當小工,“一天掙4塊錢,樂壞了。”2001年時,他曾經干過一年包工頭,結果由于不懂管理,底下的人起了內訌,也沒有落著錢。
直到進入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當司機,張勝民才算摸著了門道。那段時間,張勝民做過車隊長,也做過工會副主席。招進來新員工后,他就會帶著這些人去北大清華聽免費的課程,跟高學歷的人接觸,轉變思維。
張勝民想過留在北京,但因為買不起房子,還是在2012年回到雄縣。受上一家單位的影響,他把創業的目光投向了健康領域,先后在縣城內開設了一家凈水機代理店和一家近視治療機構,但一直不大賺錢。這次借著新區的機會,他又想到了兩個創業點子,一個是餐飲,一個是包含保姆、招工在內的各類中介。
更多雄安的年輕人,從新區看到了商機。安子龍最近一直忙著在容城倒騰東西,車、車牌、公司營業執照都賣。由于最近的行政區劃變動,包含容城字眼的牌照也被炒上高價。原來安子龍辦理容城開頭的營業執照只用了700元,但現在已經有親戚想花兩萬元買下它。
為了轉行影視不惜辭職的張明,在仔細研究雄安新區的發展規劃后,也萌生了新的想法。張明告訴記者,他現在也想去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公司體驗一下,因為這兩類工作都能和雄安新區智慧城市的定位結合起來。
對于供職于中核集團的楊冰來說,現階段只能靠轉發“尋找張英森”的文章過過癮了。這個被杜撰為在雄安新區成立前,賣掉老家住宅購買北京商住,并馬上接到公司通知搬入新區的“2017年最悲催人物”。不過,楊冰告訴記者,如果集團公司選擇遷入雄安,他必然會回來建設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