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書和電影自己都很喜歡,而且這里面的價值更大。每年要出幾十萬本書,沒人可能讀完所有的書,但是這里面有很多適合你而你自己可能不知道的,特別是非暢銷書。我在國外的時間有十年,回來以后看的書自然有很多是非主流的東西,心里就會有交流的渴望,想知道有多少人在和自己看一樣的書。這幾方面結合起來,就開始做豆瓣了。”
2005年3月6日,豆瓣正式上線,阿北就把豆瓣的口號確定為“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豆瓣網站上“關于豆瓣”那一欄寫道:“口味最類似的人卻往往是陌路”,他希望“豆瓣不針對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圖包納百味。無論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幫助你通過你喜愛的東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過他們找到更多的好東西。”
“你對豆瓣的未來規劃是什么?譬如用數字來描述?”一次講座上,阿北被這樣詢問,當時他剛剛透露豆瓣的估值約為幾千萬美元。但他沉吟了數秒說道:“我對豆瓣的期望,不能用數字來描述。我希望它能促進文化產品的多元化發展。譬如,即便是很生澀的書,你也能在豆瓣找到同道中人,無論多匪夷所思的愛好,你也能在豆瓣小組中發現同好。”
從最初的讀書、音樂、電影、小組、同城,到豆列、廣播、九點、阿爾法城、閱讀、FM、東西......它們無一例外地帶著豆瓣的氣質,擁有一致的豆瓣式體驗,有用、好用、有趣。這個產品群形成一個圍繞豆瓣的生態圈,你可以認為這個生態圈是文化百科,也可以認為它是興趣社區,還可以認為它是一個發現和推薦引擎,或者叫選擇引擎甚至決策引擎。“在互聯網上找不到我們的模板,雖然是我們設計了網站的風格,但是用戶和我們一起建設了豆瓣。” 按照阿北的說法,豆瓣一開始的期望,就是幫助人們發現更豐富的生活。這樣的初衷,加上其早期功能,奠定了豆瓣的核心基因——豆瓣的最核心用戶,是一群喜歡讀書和思考、熱衷于發現甚至創造新鮮事物的用戶。正是這樣一群核心用戶的存在,讓豆瓣一直都顯得獨特而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