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先不去。”游飛貴連連擺手,為了能獨立地開展審計工作并獨立形成判斷,他們在開展審計前,并不會提前通知當地政府部門。但也有例外。
在環縣,“語言不通”、“農戶難找”對這批“審計新兵”而言,是很大的障礙,他們一方面要注意保持工作的獨立性,一方面也需要當地有關部門人員作為工作向導。“我們會請相關人員帶著我們去,但在問詢農戶時,會請村干部暫時回避。”游飛貴說。
9月24日下午,在曲子鎮西溝村干部的引導下,審計人員到達了一處合作社,這里是“環縣集中和分散安置殘疾人就業基地”。記者注意到,這已經是審計人員抽查的第五個合作社。
離開合作社后,包括游飛貴在內的審計人員,拿著《基地幫扶殘疾人基本情況花名表》,又隨機走訪了3家農戶。“養羊有補貼嗎?”“你跟村里的合作社有聯系嗎?”“你的羊是自己買的還是合作社投給你的?”每次進入農戶家,審計人員都會圍繞項目的落實情況,詢問農戶。
“你認識合作社的負責人嗎?”“知道知道,人家是做生意的,但不怎么聯系,賣羊是羊販子來收的。”在走訪的第三家農戶孫某家中,有過上述這段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