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大人是孩子的榜樣,可孩子又何嘗不是大人的鏡子呢?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要學會以幼兒為鏡,積極發(fā)現(xiàn)孩子行為舉止所折射出的教育誤區(qū),并及時疏導補救,從而使我們的幼兒教育日趨完善。
超前教育
6歲的維維剛轉園到我班,正值好動愛玩的年紀,可他卻總是很靜默,對于班級的任何活動都提不起興趣,好像所有的活動都與他無關。
為什么會這樣呢?在和維維媽媽交流之后,我吃驚不?。壕S維以前上的私立幼兒園每天都有書面作業(yè);周末還報了心腦速算、識字、鋼琴、跆拳道班。周一到周五,孩子放學后除了寫作業(yè)外還要練琴,雙休日更是走馬燈似的趕到各個特長班去上課。由于家長極端的超前教育,使孩子產生了厭學、注意力不集中、逆反等現(xiàn)象,如果不改變現(xiàn)狀,維維以后的學習、生活會越來越消極。
像一粒種子,每個孩子都應在合適的溫度、合適的濕度、合適的土壤、合適的季節(jié)里循序漸進、不急不躁地成長,可超前教育卻打破了這一規(guī)律,用拔苗助長的方式摧殘著孩子稚嫩的身心。教育如同長跑,不需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只要孩子能自信、快樂地跑完全程。所以,我們要堅決制止超前教育,讓孩子積極快樂地成長。
知行分離
看到在草坪上奔跑的孩子、摘花折枝的孩子、亂扔垃圾的孩子、對著長輩撒潑的孩子、浪費食物的孩子……你若問他:能不能這樣做?他肯定會揚起小臉,斬釘截鐵地告訴你:老師說了,小花小草都是有生命的,要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要大家保持,不能亂扔垃圾;要聽長輩的話,孝敬長輩。他甚至會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來告訴你不能浪費糧食……
為什么孩子會說不會做,言行不一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在孩子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中,過于注重追求知識的傳授積累;另一方面是因為家園銜接不夠,忽視了孩子行為的持續(xù)性培養(yǎng)。因為實踐活動特別少,孩子所學的知識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好多孩子心里清楚這樣做不對,可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孩子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不是局域性的培養(yǎng),而是要在幼兒園教育的基礎上,把幼兒園所學的知識延伸、運用到家庭、社會中去,學以致用。否則,再多再好的知識積累也只是一層層漂亮的糖紙,包裹在其中的,還是原來的那顆沒有改變的糖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