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此前,本報視點版關注了校外培訓班的問題,不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些家長選擇校外培訓的初衷。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種心理已經擴展到了孩子學齡前階段甚至懷孕階段,一些早教機構和胎教研發商家,正在針對家長們的這種心理,開設各類課程,推銷各種產品,而年輕媽媽們竟趨之若鶩。一些父母反映,為孩子投入胎教和早教上的費用早已超過10萬元。家長如此花錢,到底值得嗎?
動輒過萬元的早教課
自社交媒體軟件廣泛應用之后,人們的生活方式已變得越來越透明了。不少人通過發朋友圈、發微信群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生活;也有一些人被拉進各種微信群里,觀看別人的生活,評價別人的行為,包括別人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家長群、學校群、社區群、商家群層出不窮的當下,父母們不得不受他人的影響。
這時候,一類“特殊的家長”誕生了!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簡單粗暴,就是舍得花錢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服務,讓孩子去上各種培訓班和輔導班、參加各類競賽、拿到一摞摞證書……這讓其他為人父母者為此感到恐慌,這類人就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別人家的父母”。在社區花園里,時常能聽到或看到他們的孩子背著書包去參加各種培訓班;朋友圈、微信群里時常有他們的孩子參加比賽獲獎的照片和視頻。這種分享讓普通家長有些羨慕、嫉妒,也有些不安。一些家長自問:同為父母,我是否做得不夠好?
“別人家的父母”不僅成為社區花園里的明星,還會成為商家推銷各類培訓班時口中的榜樣。河西區居民陳浩宇(化名),每個周末都會帶孩子到一家商業綜合體玩。孩子剛兩歲半,還沒到上幼兒園的年齡。在商場里,陳浩宇經常碰到一些商家推銷員,他們會攔住顧客的去路,賣力地推薦各種英語早教、游泳培訓和親子早教機構的產品。這常常令小陳心生厭煩:“孩子還這么小,正是玩的時候,有必要去上早教班嗎?”
當營銷員搬出“別人家的父母”時,陳浩宇也動搖了,他帶著孩子去參加了一堂英語早教班的試聽課。培訓機構的營業面積有兩百多平方米,裝飾得異常華美,而它們的招牌更是顯眼,“國際”“高端”“美式”“超前”等字眼十分醒目,讓人覺得在此能享受到貴賓般的服務。而收費則實在不菲,三個月早教培訓課的收費為2萬元左右。
試聽時,陳先生發現,帶著孩子讀英語的并不是資深外教,而是一位不足30歲的年輕中國老師,有無教師資格證無法判斷。這樣的情況和“國際”“高端”的廣告宣傳語相符嗎?看到家長的疑惑,培訓機構服務人員拿出了這位講師的畢業證,顯示該老師擁有海外留學經歷:“您放心吧,我們的教師都是經過專門課程培訓的,完全按照美國的課程體系和標準來教學。不管什么樣的老師,只要按照我們的標準授課,孩子就能最快、最好地掌握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