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托育方式讓人不省心
托育服務嚴重短缺,老人體力精力都有限,保姆文化素質不高
能夠放棄工作、全職照顧孩子的媽媽仍是少數,多數家庭采取了這幾種解決方案:姥姥奶奶隔輩撫養,或者雇傭保姆照顧,或者把孩子交給私立的托管機構。但不管哪種方案,在現實中都面臨種種問題,很難令人滿意。
“老人帶孩子,雖說給我們幫了大忙,但他們體力精力有限,對孩子的照看只能滿足基本的衣食需求。另外,在育兒理念上總有很多沖突。”田媛舉例說,為了刺激孩子的運動神經、感官神經,他們經常讓孩子多爬行、多玩泥巴,但老人總是嫌弄臟衣服,不大高興;再如吃飯問題,老人喜歡喂食,年輕父母愿意讓孩子自己吃,很難達成一致。
國家衛計委2016年11月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近八成嬰幼兒由祖輩參與日間看護,其中近一半的祖輩感到“無可奈何”。特別是照顧過“一孩”的祖輩不愿再照顧“二孩”的比例上升。即便是心甘情愿看管孩子的老人,也因為年齡大、身體差等原因常常力不從心。
家政保姆帶孩子,更是讓不少年輕父母“愛恨交織”。家政服務業流動性強、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職場媽媽都有過半年更換多個保姆的經歷。“遇上一個能把孩子放心托付的保姆,就得好好‘哄著’,定期漲工資、過節給紅包,生怕被‘辭職’。”陳芳說。
與之相對的,是我國托育服務嚴重短缺。調查數據顯示,0—3歲嬰幼兒在中國各類幼托機構的入托率僅為4%,遠低于一些發達國家50%的比例。
“好懷念小時候的托兒所啊!”田媛回憶,“我小時候,街道和企業都有托兒所,爸媽上班時把我帶到單位交給托兒所阿姨,下班時再接我一起回家,既省事又放心。可是,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公辦幼托班了。”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不少國有企業和機關單位都開辦了托兒所。2003—2005年,這些托兒所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被逐漸“取締”。2012年,《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印發,提出建設規范化幼兒園,對班額、生均占地面積、入園年齡等都做了明確規定,因此不少公辦幼兒園也陸續取消了幼托班。
公辦幼托班取消之后,一些社會機構趁機紛紛開辦起嬰幼兒托管班。但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教育部門審批發放的辦學許可證,只針對教授知識或技能的培訓機構,0—3歲的托管機構不在此范疇。也就是說,這些幼托機構只能進行工商注冊。而工商部門只能對機構的經營行為進行監管,對教學內容、師資和環境等問題卻無法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