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皮膚刺傷,患上孢子絲菌病
兩周前,7歲的菁菁右臉長出一些小丘疹,媽媽宋女士帶孩子到藥店看了一下,藥師認為可能是濕疹,讓她們帶點外涂的藥回家試試。可最近孩子的丘疹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逐漸出現結節、潰瘍、結痂。宋女士帶孩子到醫院看病,通過真菌培養,確診為孢子絲菌病。
“孩子有沒有被植物刺傷過?”經醫生提醒,宋女士才想起,一個月前菁菁參加學校組織的春游,回家后說自己的右臉被植物刺了一下。宋女士見只有一點小傷,幫孩子清洗后,用碘酒消毒,就沒有放在心上。直到孩子臉上起了小丘疹,也沒有把這兩件事聯系起來。
醫生說,很可能是孩子發生了外傷,然后受傷部位與某些帶菌的泥土或植物接觸,引起真菌感染。孩子開始長出的小紅疹,極易被誤診成皮炎或濕疹,耽誤了治療。
提醒
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本部皮膚科主治醫師王青介紹,孢子絲菌病是由腐生性真菌申克孢子絲菌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主要侵犯皮膚,引起皮膚化膿、潰爛,偶爾也可侵犯黏膜,肺、腦膜和其他內臟器官。
申克孢子絲菌存在于玫瑰、伏牛花等花卉,以及水苔等林地覆蓋物中。發病前,皮膚常先有外傷史,再接觸帶菌的泥土或植物,病菌就從損傷的皮膚進入人體,大約經過1至3周,就在最初侵入的部位產生像癤子樣的損害,一般不痛,也不發熱,潰破后形成潰瘍。損害可長期固定于一處,或沿淋巴管向上蔓延,產生一串類似損害。
“園藝師、農業工人和原木工人最易感染孢子絲菌病。”王青說,對于普通市民來說,外出游玩也應避免外傷,以及和腐爛的草木等帶菌植物直接接觸。一旦發現皮膚上有結節、潰瘍,應及時就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