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賈乃亮在微博上曬出女兒甜馨一大早為自己包餃子的照片,引起熱議。當孩子逐漸長大,是否可以分擔一些家務活,成為家長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干家務對孩子而言,究竟有多大的意義?
明星寶貝甜馨,一大早起床為父母包餃子。
這些年在我們的朋友圈中流傳著一則來自哈佛大學的論斷,稱干家務的孩子和不干家務的,未來將大不同。盡管在公開資料中,哈佛大學僅有一項針對城市男性公民的長期研究,顯示那些在童年時期有意愿和能力承擔家務、打零工或參加學校社團活動的男性,成年后在心理健康方面會有相對良好的發展,但大家紛紛轉發的行為至少說明,讓孩子做家務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家長如何看待家務很重要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家務是繁重而辛苦的勞動,讓一個自身反感做家務的家長去引導孩子學做家務似乎太過勉強,而這一現象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越發普遍。前兩年,美國調查機構布勞恩在電器制造商惠而浦的資助下,對1001名家長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約有82%的家長小時候有過做家務的經歷,但只有28%的人經常給自己的孩子布置家務活,即使他們知道,這件事對于孩子是有好處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通過長達20年的數據收集得出結論,從3到4歲的低齡階段開始做家務的孩子,到了青年時期會反映出在教育程度、職業道路和人際關系上的成功。相當一部分家長對于這一分析結果并不驚訝,卻無法真正將其落到實處,因為這件事往往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否則毫無意義。
明尼蘇達大學家庭社會科學教授威廉·多爾蒂曾對《福布斯》的記者坦言,生長在亞馬遜叢林部落里的孩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獨立自主的公民,而我們的孩子,則是家務的消費者。專欄作家伊麗莎白·科爾伯特在《紐約客》雜志上披露,加州大學洛杉磯學院美國兒童研究項目對于當下育兒實踐的人類學的縱向研究表明,相比亞馬遜部落中那些年紀雖小卻自給自足的實干家們,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仍然依賴父母為他們系鞋帶,甚至對父母的“服務”有所抱怨,這讓她頗為擔憂。斯坦福大學本科新生指導中心前主任朱莉·林斯科特·海姆斯在她出版的新書《如何養育成人》中表示,家務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自治力和毅力,而這些都是成長為成年人的必需能力,如果不給孩子做家務,則剝奪了他們對于社會與工作的認知以及在完成任務中得到滿足感的權利。